历史学家张磊。网络资料
“我认为继续加大对孙中山先生的学术研究,就是对他的最好的纪念。” 中国知名历史学家、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磊近日在广州家中接受澎湃新闻(香港开奖直播)记者专访时呼吁道。 张磊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如何让中国富强,成为孙中山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他举例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海南立省、三峡水利枢纽的想法,孙中山都有首倡和提议。孙中山提出来的交通、能源等很多建设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基本都完成了。 张磊生于1933年,现已年逾80岁,50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1948年春,在燕京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年仅15岁。1950年,张磊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我对孙中山早期的研究是在1956年,准备毕业论文时期开始的,我当时论文题目是《孙中山思想研究》,我用了2年时间完成这篇论文,一共十几万字。”张磊对澎湃新闻回忆道。 1958年秋,张磊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前身),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这条研究之路并不平坦。“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研究孙中山被批判,被认为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树碑立传”。 “文革”结束后,上个世纪80、90年代,孙中山研究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1981年,张磊所著的《孙中山思想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学者第一部系统研究孙中山思想的学术专著。此后,由张磊研究和撰写的《孙中山论》《孙中山:愈挫愈奋的伟大行者》《孙中山评传》《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先后出版。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张磊认为这是提升孙中山研究的重要历史时机。 对话张磊】 “孙中山执政时间很短,但写了很多中国未来的发展方案” 澎湃新闻:您本人对孙中山先生十分推崇。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您如何评价孙中山先生? 张磊:我认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和维新派、农民运动和洋务运动都有关系,包括和共产党、军阀、资本主义国家联系也很多。最后他能接触到“第三国际”和苏维埃政权,使得他留下的政治和思想遗产十分丰富。他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最贴近今天的中国。 澎湃新闻:您所说的他留下的政治和思想“遗产”,具体是指什么呢? 张磊:实在是太多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海南立省、三峡水利枢纽的想法,他都有首倡和提议。同时,他也提出了中国要修铁路、公路、港口,以及把交通线建立起来的构想,包括中国的能源战略,他也写得很具体。只是当时条件有限,他提出的很多想法都没有能实现。他提出来的很多建设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现在基本都完成了。 虽然孙中山执政时间很短,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建设,所以他写了很多中国未来的发展方案,很宏伟,也很科学,甚至连城市建设,新闻出版印刷他都思考到了。 他当时讲得很清楚,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经验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他认为这两种制度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孙中山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张磊:我认为孙中山不仅是民主革命先驱,而且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他既是革命者也是建设者。如果民主革命不能打倒封建专制与殖民主义两座大山,中国不可能真正革命化。 孙中山建立了共和制,虽然未能成功,为了捍卫共和,他又进行了国民革命(也称大革命),包括最后和共产党合作,重新定义“三民主义”,确定三大政策(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他始终坚持的是强国富民建设。 澎湃新闻:他的强国富民建设也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不是与他当时所处的复杂历史环境有关系? 张磊:建设和革命不能分开,不完成革命任务,建设只能是一句废话。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创建的共和制度基础非常脆弱,他做了两任临时政府首脑:第一次是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总统,做了1个多月就辞职。第二次是1923年,当时由于陈炯明被滇军逐出广州,孙中山在广州组成大元帅府,并承认北京政府是中央政府,前后他在大元帅府任职一年多。也就是说,他的执政历史合起来还不到两年,所以不能苛求他能做出很多成绩。 澎湃新闻:有人认为,孙中山本人的想象力和他改造中国的雄心,大大地超越了他当时的力量和现实,追求难以实现的目标。您对此怎么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