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都与利无关。 《中华国学百部经典》之《孝经》、《陶渊明集》,该套书使用纯天然原料,为纯手工制作。千龙网记者 戴琪摄 器物之魂:能够打动人心蒋凤君自称没有赏鉴艺术的能力,她所钟爱的都是直击内心的东西。 就像岩画,“直到去年年底,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岩画。因为岩画的绘制过程是原始的、质朴的,没有经过过分的修饰与雕琢,是一种原生态的东西,从中能够读出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能够打动人心”,这是蒋凤君心中对匠人精神最高境界的理解。“工匠精神背后一定要靠人文精神来支撑。东西打磨出来是要服务于人,真正的匠人是要能够把物件打造得和使用者完美地结合的,打通物件和心灵之间的障碍,直击人心。” 她认为艺术品也是一样。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寥寥数笔,只勾画出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四周除了几笔淡墨水纹均为留白。画家言之有尽,而背后意蕴无穷。“好的匠人是能够把东西做活的,物件也应是有生命和灵魂的。” 这也是华宝斋多年来一直坚持用手工宣纸的原因。从一张宣纸,再到一本古籍,蒋家已经将华宝斋从纯生产型的企业打造成了一个文化品牌。而如今,蒋凤君想要用这种人文精神支撑下的工匠精神还原历史的真实——仿制古书,打造《中华国学百部经典》。 从选题策划、筛选古籍版本、拍照,再到进入生产工序,这个项目已经历时七年。蒋凤君组织专家团队精心遴选的101部经典作品,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也刚刚完成40余部。 “这是一套纯天然的书。一来是纯手工制作,二来所用的墨是纯天然的矿物颜料,书中红色的印章是以红宝石磨成的粉末为原料的。”蒋凤君说。 在还原古籍原貌的过程中,她的团队要拿着厚厚一叠样本不断去图书馆校色。“这是一道很麻烦的工序,翻开古籍你就会发现,时间给了每一本书不一样的面容,即便是同一本,每一页的颜色也会有所差别。更别提有时会出现受潮的水印、历代文人墨客的勾画等。这些印记每一个形状都不同,要将历史的真实还原出来只能不停地去磨。” 蒋凤君要求每一本古籍都要还原到95%以上,“传承就要尊重真实的状态,除了必须经过时间冲刷才能有的效果,其余的我都要还原出来”。借助高科技,她甚至还原了每一张纸的机理,即便孤本遗失,仿制的古籍也能代替原书,供学者研究。 “真正的好书一定是内容和形式都能够抓心的。花了心思做的东西,读者一拿到就自然会欢喜。” 这就是蒋凤君赋予书籍的灵魂。 华宝斋书院内景。受访者供图。人文之道:传承书香气质 蒋放年先生曾言:“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 书籍是记录文明最直接的工具,书籍记载了历史,也留存了人类文明的全部智慧。 文以载道。传承文化,是华宝斋的大道。 “‘富而后教、富而传代’,我要解决的就是到底教什么、传什么的问题,古时候的大户人家一定是书香门第,现在书香门第的传统却日益被淡忘。” 蒋凤君要将藏书文化重新深深印刻在当代国人的心里,这是她的希望。 “孩子一定要诵读经典,触摸原典,这些书中有最基本的美学素养。内容过于艰深一时看不懂也没关系,慢慢熏陶,熏陶多了就能够内化成人的气质。” 在她看来,这是文化自信之源。 目前,华宝斋已与一些中学携手,为孩子提供古籍素材。为了便于孩子们接受这些“阳春白雪”,蒋凤君化整为零,拆出仿制古籍中最漂亮的单页,让孩子们伸手触摸。古籍中经典的语句,便通过笔记本、文具这样的文创产品呈现出来。 想要让孩子们用双手去“知书知行”,蒋凤君还策划了人文游学项目。在华宝斋的杭州总部,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去造纸、印刷、篆刻、装订线装书,亲身感受烘纸车间的灼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