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认为水平最高的数学竞赛——奥数,在我国已经演变成一场“全民奥数战争”。
从2001年教育部发布禁令,规定“奥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时起,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奥数培训,甚至采取各种措施,试图割断学生升学与奥数培训之间的联系,但收效并不明显。 近日,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奥数培训从来没有消失,只是披上各种马甲,改头换面再出现,尤其在暑假期间,这种培训班办得“红红火火”。 奥数班换了“马甲”继续流行 “××小学某某同学获得××杯数学竞赛一等奖,某年被××中学录取”“××中学高考理科状元、××中学中考文科状元某年在这里上过奥数班”……近日,atv,记者在教育培训机构最多的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发现,很多培训机构的走廊、大厅等显眼处都能看到类似的字眼。 在一家培训机构内,当被问及是否有奥数培训时,工作人员立刻拿出几张“数学思维训练”“数学思维培训”等字样的广告页。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考虑到相关部门的禁令,不太方便直接打出“奥数”的名号,但实际上,所谓的“数学思维训练”和“数学思维培训”就是原来的奥数。 而在许多地方,奥数甚至连名字都懒得变动。比如在上海,据当地媒体报道,奥数培训在这个暑假依旧“疯狂”。许多孩子都报了两三个奥数班,有的学生居然报了7个班。 其实,随着近几年奥数的普及,奥数越来越背离其设置的初衷,在给许多孩子带来负担的同时,也透支着一些孩子对奥数的兴趣。 2001年教育部发布奥数禁令后,2010年,北京、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也陆续采取措施,禁止举办奥数班、叫停“奥赛”。今年初,北京市教委又发文明确要求公办学校“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奥数考试成绩、奖励、证书等作为学生入学的依据”。 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惩罚措施和细则,从执行的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不仅如此,整个奥数班的培训还出现了低龄化、超纲化等不良现象。 记者调查发现,本来奥数班主要针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现在的奥数培训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奥数培训的内容也出现了不科学的现象,许多内容目前都超标超纲,有的让三年级的孩子学习中学才要求的课程。 北京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当年在三年级的时候,曾经参与了奥数的培训。那时,奥数培训还是学校的官方行为,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他当时所在的学校,每个班级只有两名学生有资格参加奥数培训,而且还要通过考试选拔。“培训的内容也被严格限定在学生年龄相适的范围内,决不允许超标超纲。” 升学需要依然是主因 实际上,随着对奥数的反思越来越多,有关奥数的学习,多位教育家、数学家在不同场合表态称,在中国,适合学习奥数的孩子大约只有5%左右。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主教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斌就曾说过:“奥数本来就不是为大多数人准备的。” 但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家长还是选择为孩子报名参加培训。多数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是为了冲杯赛,拿名次,增加升入初中名校的机会。 “只要孩子不是特别反对,就给他们报上,除非孩子实在不愿意去,那才不会去上。”一位家长的话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记者调查发现,在许多城市,参加全国奥数比赛如希望杯、华罗赓杯等,获奖的学生可以优先选择进入知名重点中学,得奖越多越能增加升入重点中学的机会。即便教育部门已经严令禁止学校这样,但依然有许多学校重视奥数成绩,以各种方式规避教育部门的禁令。 在这一过程中,j2直播,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在一些学校负责人看来,优先录取奥数成绩优秀者,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数学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与孩子的智力水平有正相关性。一般数学成绩较好的孩子,智商都比较高,在没有更好选择方法时,奥数成绩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科学的选拔方式。尤其是一些受到招生限制较少的民办学校,更乐于采取这种方式。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培训机构也正是看中这一点与名校开展了“紧密”合作,进一步强化了奥数在“小升初”和“初生高”中的重要角色。当然这些培训机构的加入,也对奥数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亦在其中谋求了巨大的利益。 以武汉为例,武汉市教育局多年前就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举行奥数比赛,但最近几年武汉每年都有10多项赛事举行。有当地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称,奥数考试费一般在50元左右,一些比赛能吸引约1.5万学生参赛,仅考试费一项就达70多万元,除去基本开销,还能赚60万元。而且主办方并不止赚这一笔钱,比赛还有初赛、决赛、全国赛甚至国际赛,可以重复收费,一本万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