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一次“治疗”后,齐青的手流了很多血。等在门外的母亲看到后,告知齐青的父亲。第二天,父亲不顾“网戒中心”的阻拦,把齐青带回了家。 “杨叔” 到目前为止,付楠已经被三次送到“网戒中心”。 在第一次为期半年的“治疗”后不久,父亲认为他“还是没治好”,在2015年11月又用强制的方式将他送回“网戒中心”,“治疗”了五个半月。 今年6月,付楠第三次被送到“网戒中心”。8月初,他刚刚回到家中。 在“网戒中心”,杨永信被称为“杨叔”。 在付楠的父亲看来,杨永信“挽救了网瘾孩子和家庭”,更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做了贡献。” 公开资料显示,54岁的杨永信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30余年,从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 而真正让他为公众熟知的,还是“电击治疗”以及“戒网事业”。 在2009年媒体曝光之后,杨永信和他的“戒网”事业曾一度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但在2011年,据媒体报道,杨永信入选了山东省“十一五”卫生系统功勋人物总评榜。 也是在同一年,他编著的《用“心”戒网瘾》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年,有媒体发布《杨永信:永远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的专访。 杨永信在专访中说,一些媒体或个人“总是用外行人的视角来评价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并指责此前的一些报道“把治病救人的医学手段渲染成令人恐怖的摧残或酷刑,使得戒治网瘾的探索一度受到阻碍,甚至差点夭折”。 杨永信。资料图 今年4月底,临沂市科技局在网戒中心召开了由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承担的科研课题“网瘾戒治综合干预(教育)模式的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 鉴定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科研成果综合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创新性,居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的范围。 “网戒中心”在十周年官方主页上曾公布一组统计数据,在2009年后,网戒中心的的收治人数经历了两年下滑,却在2012年后节节攀升,2015年达到接近900人的新高。对外公布的“治愈率”,一直稳定在六成以上。 “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奉献精神,这种爱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付楠的父亲对杨永信有着高度评价,他说,孩子在网戒中心有了“很不错的变化”。“他会自己主动认识到以前的一些事情做得不对,认识到自己有‘网瘾’。” 然而,在亲历者们看来,这里是另外一种景象。 付楠、齐青等人说,他们在“网戒中心”的经历远比所谓“网瘾”本身来得可怕。在他们的描述中,那种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生活。 “没有进去过的人,无法体会那里面的恐怖。”今年年初才“出院”的齐青对剥洋葱说。 曾在7年前接受“网戒中心”治疗的鲁平,现在英国留学。他依然记得那种由于疼痛所带来的恐惧感,“出院”之后,他变得“很没有安全感”。 “特别多疑,尤其是刚回来那段时间,我谁都不信,家里面来客人,我会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刀就放在我枕头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