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的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图上,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等都是市民们非常熟悉的骨干线路,严谨的序列编号中独缺3号线。 鲜为人知的是,地铁3号线已经规划了整整60年。近日,这条线终于成功“落地”,率先开建的一期工程,起点就定在东四十条。 “东四十条站,建于1971年。”车站墙壁虽然斑驳,刻上去的这行字依然清晰。这座运营车站的下方,还封存着一座建好的老车站。专门为3号线预留的“站中站”就像是一扇窗,由此能回望过去60年的城市变迁,也折射出北京轨道交通发展史。 起源: 最早现身苏联专家版规划 碎斑点楼梯踩上去有点硌脚,老式的棕色木扶手依旧光亮。从2号线东四十条站台中间的楼梯向下走,龚晓进看到一座积满灰尘的老式车站,冷冷的白光下更显安静。 作为3号线东四十条站的设计师,龚晓进这次实地探勘,好似一场时空交错的对话:老站新线,30年前的老图纸与改造新方案,形成了强烈反差。 40多年前北京实施地铁二期工程时,在西直门等换乘站预先修了“站中站”。2号线东四十条站下面的车站,就是为3号线预留。后来北京地铁越建越密,其它车站都派上了用场,但3号线却一直躺在图纸上。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记者特意来到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1958年,为了建设北京地铁,全国各地“又红又专”的行业精英被抽调抵京组建了城建院,这里藏着所有老地铁的“秘密”。 “这儿是东四十条,但3号线是另外一条南北线。”从1957年到2015年,北京地铁有近10个版本规划。做地铁设计几十年的城建院副院长万学红把规划图排好,手里的第一张图诞生于1957年,上面还是59年前的老地名。 这版规划出自苏联专家之手。1956年,5位苏联专家来到北京,凭着参建莫斯科地铁的经验,指导绘制了最早的北京地铁规划图。这个版本中,3号线首度现身,线路走向贯通南北,穿越德胜门;而2号线,是从西北郊延伸到京城东部,更像是后来的3号线。 变迁: 规划调整数度搁置 1973年,北京地铁规划从“一环两线”发展到8条线。 这时的3号线西北段与当初三期工程相似,但并未止于西直门,而是一路向东,穿过东四十条,折向首都机场。根据计划,3号线的西颐段、工体到酒仙桥一段要在1976年到1980年间建设,西直门到工体要在1980年到1985年间建设。 但无论是哪一段都没能如期修建。当时,地铁二期工程还没建好,3号线的规划也经历了调整。比如,1983年,3号线西端延长到香山;1993年,3号线东北段又加入了望京。“城市规模越来越大,3号线的改变也都是考虑到了当时发展的需要。”万学红说。 上世纪90年代,3号线又被提上日程。今天的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库里,收藏着当时印制的《北京地铁西直门至颐和园北宫门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厚厚的300多页报告虽然发黄,但详细记录着3号线上马前的那段时光。这条线被称作“西颐线”,恰恰就是3号线的西北段。报告里字迹清晰:1995年开工,2000年开通。 但传来的却是规划部门一纸名为“222号文”的批复:将西直门——回龙观——东直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纳入市区轨道交通线路规划网。于是1999年线网调整中多了第13条线。这就是现在的13号线,1999年开建,3号线随之再一次被放下。 “线网规划是放眼以后,但先建哪条则要看当下城市发展和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万学红说,虽然当时未建3号线,但其开奖直播线路却支持了北京的发展,13号线串起回龙观、望京等社区,八通线也把城区和通州连到一起。之后,北京申奥成功,奥运支线、10号线、机场线等上马,让奥运交通更快捷;再往后,亦庄线、昌平线等新线通车,郊区进城更方便。 万学红透露,其实4号线西直门通向颐和园这一段就是3号线的线位;后来,6号线开建,二环内的大部分路径也走了3号线的“老路”。 数度平衡后,3号线在上一轮建设高峰中正式搁置,并没有出现在2007年版本的近期规划中。直到2015年版的北京地铁规划中,3号线才重新出现。 升级: 变身大容量无人驾驶线路 几经周折,龚晓进终于拿到了东四十条站40年前的施工图纸。 让她赞叹的是,图里每条线都是前辈们亲笔手绘,每张图右下角都签好了设计师的名字。但封面却标着一个陌生的站名——工人体育馆站。后来查证才了解到,最初设计时,这里并不叫东四十条站,而是工人体育馆站。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