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煌是原新华社著名记者、《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作者。2月19日于北京去世,享年88岁。资料图片
姓名:戴煌 性别:男 终年:88岁 去世时间: 2016年2月19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职业:原新华社高级记者 凌晨三四点,年过八旬的戴煌时常会悄然起身、开灯、来到书桌前,戴上花镜、摊好稿纸。 “这么早起来,对心脏多不好。”老伴儿潘雪媛反对。 然而戴煌乐此不疲。 按照他的习惯,脑海里有想法蹦出,不能耽搁,应立马记录,白纸黑字写下来。 2016年2月19日,戴煌辞世。一周前的2月12日,他刚在病房里度过了88岁寿辰。 他一生热爱写作,临终前心心念念的,是自己仍有十万余字的文稿未能出版。 戴煌一生,命运沉浮。他曾多次冒着枪林弹雨,从战地一线发回报道;也曾因直言反对神话和特权,被打为右派,一落千丈。 16岁入党、19岁入新华社、“右派”21年,50岁平反,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伸张正义……这个一辈子说真话的笔杆子终身秉持一个信念:人民的记者,应该具有最清醒的头脑和一副硬骨头。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李相蓉 笔杆子 晚年每天在书桌前坐五个小时以上 近十年来,戴煌仍坚持写文章。 上了年纪的他视力已开始模糊,但写作前仍要把纸铺好,一笔一画,工整有力。 看材料时,老伴儿潘雪媛会帮他拿来放大镜,仔细读完后,他用牛皮纸或者发黄的旧报纸把文章包起来。 “父亲晚年每天要在书桌前坐五个小时以上”。戴煌的大女儿戴为伟说,在岗时,父亲还会常常跑到单位,要来新华社的稿纸,在家写作。 戴煌过世后,单位的老干部局前来慰问,戴为伟提出:希望新华社能将父亲的档案复印一份,作为家族的遗产和纪念,留给后代子孙。在她心里,父亲一生仗义执言,纯粹做人,始终紧握手中笔杆,为不平之事发声。 八九岁时,戴煌的私塾老师常在他的大字本行间写上联让他对。“文无论长短贵在精,话不在多少贵在真。”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两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奉为人生信条。 1944年,16岁的他参加苏北文工团。打下淮阴后,写下文章《战士与群众》,被苏北报纸评为记者节好稿。三年后,他调入新华社苏北前线支社做记者。苏北盐城,戴煌与战士们一起与敌人拼刺刀,死的人多了,土围子外面的壕沟里全是血。 1952年1月,朝鲜冰天雪地,战士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少年,不幸牺牲。接到采访任务的戴煌,为了抢时间,在没有车的情况下,决定骑马前往。因为驭马术不高,上马没多久,就被摔了下来。随后他步行赶到罗盛教的土墓,读了他的日记与书信,完成了通讯稿。后来,该稿件被编入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本当中。 戴为伟谈起父亲动容,她认为父亲讲话时最有感染力。戴为伟说,已八十高龄的父亲,每逢谈起自己的理想,都会端直着身子,手舞足蹈、中气很足。 硬骨头 不会弯腰说软话 “爱憎分明”,戴为伟这样形容父亲。 她记得有外地记者来京看病,父亲嘱咐母亲,每天在家做好饭,一顿一顿为朋友送到医院。她问:“医院不也有食堂吗?”父亲摇摇头说,食堂菜不如家里的可口,人家是病人,要吃得好些。 不喜之人,戴煌不会弯腰说软话。有记者抄袭文章,他不认同,便刻意远离。 “必须要说的话,哪怕说出真话来,可能要被杀头,那我也说。”戴煌从不隐藏自己对不平之事的态度。 1957年,因发言“反对神话和特权”,戴煌被打为右派,处以二类处分,每月工资由155.75元改为生活费28元。接着,前妻提出离婚,刚会叫声“爸”的十个月的小女儿改名换姓送了人。 他戴着狗皮帽、裹着老羊皮大衣、穿着大头鞋,来到“死亡场”——北大荒。 在《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书中,戴煌描写自己的经历:饥饿缺营养、高强度劳动的艰苦“改造”,不断有人饿死、病死、自杀。之前196斤的他,也降到穿着棉大衣、棉袄、棉裤、绒衣、绒裤,棉鞋、棉袜子等等,加在一起才92斤。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