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早期的影迷,是放在今天会被称为屌丝的群体:草根、小人物。刚刚进入演艺行业的他,收入也并不比影迷们好多少。在一期《鲁豫有约》中,周星驰提到早年跑龙套时,演戏根本养活不了自己,妈妈每天都要辛苦工作养家。李力持这样解释无厘头喜剧的时代背景,“那时候香港普通人的生活过得很辛苦,一个人通常都要兼两份工,这种轻松好笑的电影让人很放松。‘爆笑’,就是这时出现的名词。” 上世纪90年代,在周星驰表演生涯的全盛时期,每年都有多部佳作面市。《赌侠》、《逃学威龙》、《审死官》和《唐伯虎点秋香》创下“四连霸”的香港票房纪录。 转折点发生在1993年,周星驰和杨国辉等人组建香港彩星电影公司。为打响公司名气,他迫切地想拍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走出无厘头的套路,就去找刘镇伟合作。后者一直想拍一部查理。卓别林《城市之光》式的悲喜剧,却找不到投资人。他立刻跟周星驰说了《大话西游》的想法。又是爱情片、又是悲剧,周星驰一度非常犹豫。刘镇伟最后用这个理由说服了他,“你现在没有女性观众,你如果总演那些胡闹的喜剧,就永远是一个小丑,不能成为大师,只有爱情电影可以拔高你。” 咸鱼翻身,周星驰成为《大话西游》的最大受益者,彩星公司却因此破产。“《大话西游》虽说票房失败,但让周星驰至少赚了6000多万(《大话西游》总票房为4000万港元,周星驰此后陆续通过广告和游戏代言获利),他后来用赚的钱买了现在的香港豪宅。”刘镇伟说。《大话西游》最大的价值,是奠定了周星驰在华语电影圈的神话地位。在香港上映三年后,得益于盗版影碟的传播,1998年《大话西游》从大学校园开始,在内地掀起一股周氏喜剧热潮。 周星驰也有不安全感,他当老板是为了逃离香港电影业这架飞速狂奔的列车。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业市场的生存环境非常残酷。“你猜我们拍《喜剧之王》(1999年)用了多少天?”李力持说,“100天。”香港当时每年电影产量高达300部,大多数电影都要在20天内拍完。“我都不敢跟投资人说,一部电影要拍80天,没有人会投资的。我通常最多只会说,要拍40天,这样他们都嫌太久了。”周星驰是个不愿自我重复的人,1996年《食神》上映后,好莱坞想翻拍请他出演,但他觉得太没有新意而拒绝了。 1996年,周星驰和杨国辉从彩星电影公司抽出股份,成立星辉公司(全称:星辉海外股份公司)。创于之作是《食神》,票房超过4000万港元。星辉专门拍高质量、高娱乐性的电影,并以电影产品在全球的票房分账作为核心利润,围绕电影的版权销售、海外韩权授权、电影衍生品和广告代言,共同构成周边收入。自此,周星驰向导演、制片人转型,陆续推出《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等影片。17年来,星辉公司出品8部电影,全球票房超过20亿元。 星辉公司给了周星驰不断创新的自由,拍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但他喜欢当演员还是当导演?周星驰说,“电影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其实我不导演也可以的,反正我对于电影非常地爱。怎么样把一部电影产出来呢?我可以做任何一个部分,无论我是演员、导演还是编剧。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导演,他是带领所有东西朝一个方向前进的人。” 他诉苦说,“我并不是很喜欢导演这个工作,其实很苦的,但是我喜欢创意本身,我喜欢电影。有些时候我的一些想法,非得要通过这些工作才能把它显现出来,我没有办法不做。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痛苦的,但是里面又有很多欢乐。比如说你有时候想不到点子就很痛苦,但你想到的时候非常开心。拍电影就是这种状态,好像有开心--不开心--开心--不开心的这种结合。”《西游。降魔篇》拍到最苦时,周星驰都忍不住向老搭档感叹,“干吗我要这样子?” 演员周星驰人人喜爱,老板周星驰很令人痛苦了。在香港。星辉公司是一键规模不大的公司,办公环境低调简陋。星辉公司旗下签约过的艺人,有张雨绮、黄圣依、徐娇、田启文、林子聪等等。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如今都离开星辉,各奔前程。 与其说星辉是一家影视制作公司,不如说它是周星驰的电影工作室。一个由艺术家当老板的电影公司,常常会做出难以理解的商业选择。“他可以几年拍一部电影,但别人吧可以啊,大家都要吃饭啊。”罗伟豪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