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国际上60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0%的国家即称为老年型国家的标准,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对中国来说是巨大挑战,但也是发展老年产业的大好机遇。此系列报道将从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养老居所、投资理财、补贴子女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银发族”的消费需求。 此外,中国在老龄化经济的发展上刚刚起步,行业发展尚还存在许多漏洞,老年人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老年人使用的许多产品功能被夸大宣传、销售环节存在暴利、甚有涉嫌偷税漏税现象;而在消费端老人们自身的安全风险、价格敏感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市场推进中的痛点。如何规范相应产品及其宣传手段,并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制、监管机制成为重要课题。 向往“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戏儿孙”的老人们,却要面对“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的孤独。在老人们孤独的天空中,若处处是陷阱、道道是难关,这将会是谁之过错,社会、经营商还是我们? 张老先生的一件心事总算是落了地——几经周折,他还是获得了退款。 在消保委,老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曲折的维权故事。 现年已85岁高龄的张老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今年6月,家中信箱里收到一本“90天奇治糖尿病”的书,书中名为“中华糖尿病康复协会”的机构向读者宣传一款名为“糖安康”的保健食品,这引起了患糖尿病多年的老先生的兴趣,经过阅读了解一番后联系了所谓的“中华糖尿病康复协会”购买了“糖安康”保健食品,共计费用3680元。 “有着‘中华’和‘协会’的标签,我就觉得他很有公信力嘛。”张老先生描述道,“但是这个东西一用上去就马上感觉不太对了。” 老先生立即和家人沟通后向消保委投诉,几经拖延和协商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老先生获得了经营者3000元的退款。 据前瞻产业研究的统计,2015年,中国有2.2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60至70周岁的低龄老人占55%;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2400万;此外还有失能老人近4000万,患慢性病老人近1.5亿。 正是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对老龄人口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庞大的人口数量不但带来了可观的消费基础,也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市场乱象和困境。 鱼龙混杂 “有些老年消费者,很夸张,付了几万块钱,手上连收据都没有,有的甚至连产品都没拿回来,他也会付钱的。”上海市消保委保健产业专业办负责人陈静对第一财经记者感叹老年人“银发经济”消费的冲动。 身为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的亲历者,国家FDA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厉曙光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老年保健品等的市场需求很大,但目前这个市场实际上有被做乱掉的趋势,诸如虚假广告、假冒伪劣、欺诈的经销手段甚至偷税漏税等乱象层出不穷。 而上述的张老先生购买保健品之后的维权事件正是屡见不鲜的骗局背后的冰山一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年产值5600亿元左右,生产企业共约1700家。虽然多次提出促进发展健康产业,但老年人的保健品市场依然鱼龙混杂。 在厉曙光看来,老年保健品的确有心理安慰剂的作用,在人们的观念里老年人吃一点保健品、营养食品总有延年益寿、去病保健康的意思在。对于很多老年消费者来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厉曙光直言,老年保健品和营养食品等与药品不同,它们不能帮老年人治病,它们的效果也不是100%,很多产品可能只对60%的人有效,比如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等,这意味着对很多老年人没有效果。 对于反映特别突出的老年保健品,陈静介绍,和生活中的手机等消费品牌不一样,老年保健食品看不到特别突出的品牌,不会有一家独大,也不会有前几家独大的情况,而是花样百出的,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有。这些五花八门的老年保健品通过网购、电视电话、社区活动、免费体检讲座等线上线下的方式来诱导老年人掏钱消费。“现实中销售人员对老年人在情感上的投入非常奏效。” “老年人去参加一个保健品的活动,很多的确是很快乐的,是很自愿去参加的,他们往往是回家后,自己和家人感觉钱花得太多了,后悔了,才投诉的。”陈静坦言,在大量的案例处理中,具体的产品有怎样的违规违法的信息,实际上消费者很难拿出证据证明,那些五花八门的产品往往从外包装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身在操作层面是很难甄别、判断的。 危险的设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