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国多项重磅经济数据全面回暖,笔者丝毫不怀疑中国经济能够企稳向好。但是,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来说,却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危险正降临在我们身上,让所有人喘不过气来。 “我们不是一个阶层的” 前段时间在北京东三环某豪宅旁的一家咖啡馆写稿,邻桌是衣着讲究的中年女子和房产中介,在讨论卖房子的事情。 “我们不是一个阶层的。”中年女子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 她大概意思是,目前小区业主委员会矛盾很多,因为小区的房子有两个价位,一边是十二三万每平米,一边“只有八九万一平米”,“贵的”业主希望两个小区之间加一堵墙,隔离开来,“为了孩子”。 在《折叠北京的魔幻现实—— 一个“80后”眼中的阶层分化》一文中,作者周慧这样描述道。 过去一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疯狂上涨,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子价格上趋于“豪宅化”。美国经济咨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深圳已成为全球房价第二贵的城市。分析显示,深圳典型住宅的价格已达到80万美元左右,房价收入比为70倍。 现如今,房子正成为分层的门槛,或者说房子从古至今一直是社会分层的门槛,古代是通过房子大小,门前的石狮子以及房子的装饰规格来区分。只不过,现在可能更多通过房子所代表的资源来区分,比如所在城市、学区、几环内等。 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刚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 这就是“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一线的房子好于二三四线,好学区的房子好于差学区的。相应的教育资源也不同。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十二个来自不同阶段的七岁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后就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里面只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他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而一项由Johns Hopkins大学主导,记录了790个孩子的跟踪调查,向我们揭示了家庭出身遗传的秘密。就整体阶层流动而言,被试儿童中50%的孩子,依旧与父母的处于同一社会阶层。即没有实现阶层的超越或下滑。穷者的后代依然贫穷,直播,富者的子女仍旧富足。 只有33位出身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实现了底层逆袭,在二十多岁时步入了高收入群体。而那些家庭本来就比较富裕的孩子,只有19位在成年后掉入了贫困阶层。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而是我奋斗了18年,却依然舍不得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为什么会这样? 举个国外的例子,硅谷的核心区帕拉阿图——斯坦福大学所在的城市,它的东边还有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两个城市是紧邻的,中间只隔了一条河,大概是15米宽,但是两个城市的房价却是一个天一个地,住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帕拉阿图住的基本都是富豪,比如Apple的乔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等,而东帕拉阿图住的却基本上都是社会的而最底层百姓。这两个城市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人不一样!尤其是培养下一代人的资源不一样。——《逻辑思维》第185期节目“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 精英阶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了一个下限,差不到哪里去,他们最糟糕的时候,人生最低点的时候,也就是在山顶上摔个跟头,但也不会滚落到山脚下。 我们中国人相信,天道酬勤。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倡导“有教无类”。所以,我们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更有人认为“寒门再难出贵子”!而且,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为什么? 2011年8月一所中学的老师在网上发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排名前列的孩子都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议送孩子去澳大利亚参加夏令营。 “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linyang2000感慨,“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linyang2000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据南方周末报道,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 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