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讲述了一位3岁男孩疑似患上白血病之后,母亲深度解析了甲醛的危害,并开始尝试各种除甲醛的办法。在列举了活性炭、柚子皮之后,她进行了空气净化器的评测,并最终推荐了一款除甲醛最有效的产品。 文章最开始出现在一个微信公号上,因直击当下大多数年轻父母的痛点,又有亲自测试,很快获得10万+阅读,不少自媒体以关注“甲醛宝宝”的话题转发。 南都记者发现,该话题后来在微博被广泛传播,源于一位健康医疗领域的大V。其发布了《我的抗醛日记》一文,至昨日已累计被转发近3万次,点赞超过2万。此前,该大V以分享医院趣闻和医疗健康知识而被人熟知,如今在微博上拥有300多万粉丝。 不少网友读后表示,“有理有据,足以信服”、“记住牌子,买!”一名来自四川的用户告诉南都记者,看过文章后,自己立马按照推荐的商家品牌下了单。 南都记者发现,这款空气净化器所属企业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参与双11活动的升级版商品销量为1.5万多台。不过,前述文章很快就遭人质疑涉及广告营销。微博认证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的蔺宏伟,就是其中之一。 蔺宏伟向南都记者表示,装修甲醛超标固然不好,但也不能夸大其词,并以此兜售产品。 “空气净化器新国家标准加入了C A D R (洁净空气净化量)这一指标,也就是说,甲醛C A D R值越高,除甲醛的净化速度越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彭义12月14日告诉南都记者,文章中除甲醛的试验本身对于民间测试而言,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关键是有选择性地使用了不同的净化器做对比。在选择的空气净化器中,涉事品牌的甲醛C A D R值最高,不需要测试也能得出这一结论。文章有意突出了该品牌,故而有广告软文的嫌疑。 南都记者进一步发现,在涉事品牌空气净化器的“双11”宣传广告中,前述大V曾以健康、医疗领域资深人士的身份介绍该产品。在其6月17日的微博上,也曾发布商家广告称,自己诊所放的就是该品牌空气净化器,并称向厂家申请了一个618福利,“明起三天,一台机器便宜400”。12月21日,南都记者致电该大V,其称,转发只是为了帮朋友忙。 有网友分析,母婴、装修、白血病、甲醛等关键词,融合动人亲情与对比性测评,让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的家长在看到相关文章时,不得不重视装修污染问题。而兼具医疗、健康领域资深人士和微博大V的双重身份,让推荐者很容易让大家产生天然的信任感。 强烈诱导和恐吓背后 很多内容经不起推敲 日前,有媒体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的受访者曾有被医疗养生不实信息忽悠的经历。“喝隔夜茶会致癌”“黑暗中看手机易致失明”“经常做仰卧起坐可能致瘫”“草莓冻干后抗癌有效性增加10倍”等各种与养生有关的不实信息被广泛传播。 谈及此类文章的共性,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研究健康传播的副教授周如南告诉南都记者,这些文章的发布主体多是医疗企业以及未经认证的养生机构,说服方式上使用“传统”(如古人常用方法、传统养生理论等)的比例远大于使用“现代科学”,文章内容多以正面说明产品疗效,益处,而较少提示副作用、禁忌等。 南都记者同时发现,这些文章往往通过一些带有强烈诱导和恐吓色彩的文字,比如“警惕,再不怎样你就……”等话语,激发受众的恐惧心理,从而提升阅读量。 “觉得有道理就会分享。”一位经常转发养生文章的中年用户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有些文章的结尾会推销保健品或药物,但自己通常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 以诉诸情绪为主要表现的网络营销方式,事实上不仅发生在健康养生领域。去年9月26日以来,20个城市先后发布力度不一的楼市调控政策,多地重启限购限贷。包括北京、深圳、南京、杭州等的多地新房及二手房市场网签量均有明显下滑,楼市有降温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深圳一楼盘出现“6平方米鸽笼半天售罄”的传言,后也被证实系不实信息,遭到相关部门查处。当时即有专家表示,此举或系企业试图影响买家的理性认知。 幕后 耸人的不实信息,多为团伙、公司推手运作 当看起来“言之凿凿”的新闻被证实为不实信息后,公众开始发问,各类不实信息究竟是如何被制造的?怎么才能辨别信息到底是真是假?南都记者发现,网络不实信息的幕后推手多为团伙,他们通过策划营销事件引起公众关注,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而当不实信息盛行于网络,新闻发生反转也着实震惊公众,“罗一笑事件”几经周折最后黯然谢幕,直播“伪慈善”的主播被警方拘留,营销号制造的不实信息再次印证了“逐利”的本质。 自称营销公关,捏造“爆款”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