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8 19:04 来源:一千二百字 天猫 /阿里巴巴 /淘宝 惠氏启赋今年的天猫超级品牌日 这篇主要想分析一下阿里为什么会在二季度大手笔投入天猫,其中的逻辑与得失是什么。 阿里这次二季报格外受关注,有几个原因。6月份,CFO武卫比较罕见地在投资者日现场预测了公司整个2018财年的营收增长,大概在48%(45%-49%)。数字脱口而出,全场投资人惊呼。正是从那时开始,阿里股价开始大幅攀升。 另外,这个二季度是2018财年的起点,看了下阿里往年季度数据的规律,业绩数字一般会在“双11”所在的Q4达到当年顶峰,第二年Q1回落明显,Q2是业绩回暖的转折点,Q2收入勉强能追上前一年的Q4,到Q3才能超越。 也就是说,能否实现2018财年的48%增速预期,Q2至关重要。 阿里在二季度取得了501.8亿收入,同比增56%;电商业务贡献的收入有430.3亿,同比增58%。两项增速均高于武卫对2018财年的预期,说明阿里在新财年开了一个好头,j2直播,武卫心里更踏实了。 对比往年的收入增速发现,48%不算激进,但也绝不容易。2017财年(2016Q2-2017Q1)4个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速按时间顺序分别为59%、55%、54%、60%,整个财年增速为56%。但2016财年增速仅为33%,那也是阿里股价相对低迷的时期。 这也说明,相比2016财年,以2017财年这个相对的高点再去实现48%增速,本身就增加了难度系数。 阿里的收入取决于GMV(交易额)与货币化率,两者相乘就是收入。同理,如果用移动端GMV乘移动端货币化率,就是移动端收入。武卫在2016年二季度之后不再披露各季度GMV了,所以二季度的货币化率无法计算得出。 但财报显示,二季度年度活跃买家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200万,达4.66亿,而且人均贡献收入也从202元上涨到273元。用户数与客单价都增加,GMV必然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阿里在货币化率方面的转折点恰好发生在一年前的2016Q2,当时移动端货币化率(2.8%)首次超过了整体的货币化率(2.79%),且在整个2017财年保持了前者对后者的微弱优势。这个转折点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现在阿里有至少八成以上交易在移动端完成,移动端货币化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收入规模。 平台的广告价值在Q2进一步释放 那什么是货币化?阿里的货币化途径主要是淘宝的P4P效果广告、展示广告、淘宝客的佣金、店面费用、天猫佣金、天猫的效果和展示广告、速卖通的佣金,以及来自第三方媒体营销联盟的广告分成。这些几乎都与广告平台阿里妈妈有关。 武卫在财报发布后表示,“客户管理收入的显著增长,反映我们为消费者带来了具有差异化的商业价值。”这句话有点拗口,结合业务变化可以理解为,阿里升级了广告的技术,让广告与目标消费者匹配更精准了,促使商家投放了更多广告,所以带来了更多的客户管理收入(即针对商家而言的广告)。 一个细节是,这次财报单独披露了天猫GMV增速数字,为49%。Mr.Key查看阿里过往数据规律,一般每年第二、四季度是电商旺季,第一、三季度相对寡淡,商家也要合理分配资源投放节奏,劳逸结合。旺季里,卖家为了卖更多货,会购买更多广告,即抬高货币化率,会让广告增速高于当季GMV的增速。以这个规律看,二季度的货币化率增长应该很显著。 二季度的广告收入增长是怎么取得的呢?由于营收结构的差异,天猫商家既购买淘宝、天猫两个平台的广告(效果+展示),又会按GMV贡献佣金,且天猫客单价一般会高于淘宝。所以,如果天猫在总体GMV中的贡献占比提升,会进一步抬高货币化水平。 换句话说,假设淘宝和天猫贡献了相同的GMV,那么天猫转化的收入一般会高于淘宝。 2017财年,淘宝和天猫的GMV贡献比值是1:0.7,2016财年这个数字为1:0.6,2015财年是1:0.5。说明天猫的占比在逐年扩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