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用户也会提交一些强社交属性的需求”,随即,全面K歌开始迭代,添加了一系列的互动——私信、评论、送礼送花、视频合唱,内部自建大赛功能;直播——实时直播互动、在线演唱会等,直播实时演唱本身也是唱歌一个自然延伸,是对异步唱歌能力的补充;在线歌房——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面做一些演唱;短视频——能唱能演,哼两句也很瞩目,短视频还是可以很好的把低门槛的演唱以及有丰富的可供消费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形态。 在这样的产品设计前提下,这款产品成为了一个融合音乐、直播、短视频的超级app,最主要的是它的人群覆盖面还超出其他工具、社交、K歌产品的范畴。 比如这里有唱军歌《军港之夜》的大叔大妈,有唱《逆流成河》的年轻小伙。这完全反应了全民K歌这款产品多极分化的现象。 官方给了一组数据——全民K歌用户集中在13岁至22岁之间,占据70%;反而黏性较强的用户年龄则是集中在55岁至60岁之间。大叔大妈和年轻小伙都有很强的支付能力。 而所有的产品,付费最终都源于关系链的导入。 商业化的根本,源自洞察社交关系链 基本上可以猜到,全民K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包括比如用户赠送的礼物、拥有更多功能的付费VIP会员、原生广告等等。 简单概括,就是付费合集、会员、广告以及O2O的合作。 抛开微信QQ好友导入的成份,在关系链上,全民K歌一直在做文章。 比如一个唱歌好听的人本身就有聚光灯效应,引来付费;而那些唱歌不那么好听的土豪用户,也为了让自己不甘下风,疯狂地刷着礼物……. 再比如,全民K歌也弄出了一个家族的概念,成立一个唱歌不那么好听的家族,因为家族荣誉感,自发的为家族做贡献,添砖加瓦…… 在培养音乐IP方面,则是和用户发生关系。比如全民K歌推出了草根明星的付费合辑分成。 而全民K歌也会和线下的一些渠道进行关系链整合,比如和友唱达成合作,通过线下miniKTV唱歌可以同步至全民K歌线上;而下一步是打通一些传统的KTV歌房,实现全民K歌平台和传统KTV之间线上线下流量之间的对流。 持续的生态补充能力,来源于腾讯继续在这款产品上添加的新功能,比如在这样的生态里,用户可以自行编曲写歌,全民K歌还能发展新歌发行专辑,对腾讯的大音乐生态做一个补充。 即使是将这款产品放到集团体系里,它都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存在—— 腾讯从来没有这样一款短视频产品,毕竟单独做一个短视频产品好像太low了,太不腾讯了;腾讯音乐产品版权历来花销极大,而这样的一款曾经被寄语“自负盈亏就好”的产品,成了优质的现金流;K歌最后也作为了一个社交基因的补充…… K歌这门生意,线下KTV做得不够好,手机App也不一定能完全承载娱乐需求 虽然已经拥有4.6亿用户,但K歌、直播、短视频这几个方向的产品,听起来就像是腾讯众多产品线里的一小部分。 与同类竞品相比,全民K歌的关系链导入、社交沉淀让其他产品不容小觑。 但手机K歌在线上完成的逆袭,本质上是因为K歌这门生意,传统线下KTV做得不够好。 移动K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实体KTV店的高成本、不一定愉悦的消费体验、人们时间的碎片化,让移动、短时间、快速K歌产品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手机K歌app其实已经存在了好多年,差不多已经证明了哼哼唱唱是大多数人的原始本能,但K歌这种事儿还是线下更有氛围——传统KTV不行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最大的因素还是因为大家的时间被切碎了……有钱也没空去唱了。 全民K歌的愿景是让大家随时随地的唱歌,让全民K歌无处不在。 但相比较手机K歌,我反而觉得miniKTV更可能会接上手机App的下一棒——一个拥有线下社交属性,有high唱氛围,又简单高效不浪费大家时间的产品,感觉这才是K歌的最终极呢。 腾讯到也特别提到了家庭使用场景和线下K房场景。在家庭场景下改善产品、增加外设音箱以及电视盒子,而在线下K房的场景—— “大家也会发现今年开始有一个新的产品冒出来,就是移动K房。这个场景挺有意思的,我们也希望把线下的作品沉淀在网上流行起来,比如K歌可以通过小尾巴把友唱的内容来做第二次聚合。”返回搜狐,atv,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