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板城烧锅酒的广告: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暗示消费者:多喝白酒对身体健康有害,但只喝一点是没事的) 二、感知财务风险带来的负罪感前面提到,消费者会因为感知到健康风险而产生负罪感,以至于放弃购买。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高价格产品,消费者会格外关注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当她们感觉自己是在浪费金钱,或者把钱花在了不值得的地方,也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 那么,如何消除这种财务上的负罪感呢? 1、唤起消费者补偿自己的心理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为别人,为长期目标付出太多,就会想要得到补偿,来犒劳下自己。 这时,如果品牌方站出来替消费者表达出这种心理状态,并且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消费者就就会倾向于接受你的产品或服务。 比如滴滴得海报是这么写的:如果生活是苦逼的,至少梦想是牛逼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点。 再比如前两天看过的一个京东白条广告“不能忍”。本质上也是唤起了消费者的补偿自己的心理。 所以,如果这种心理被唤起,即使产品价格较高,消费者一样会考虑购买。 2、拉近消费者与目标的距离 明明对高价产品产生渴望,但就是不去购买,经常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本这样——月收入区区几千块, 干嘛买这么贵的衣服?干嘛非得响应“逃离北上广”去旅行?干嘛非要买个上万的包包? 而消费者一旦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本,就会对这些高价产品避而远之。 这种行为建立的心理就是消费者自动拉远了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前面路还长着呢,现在还不是享受的时候。 这也是为什么康师傅方便面的广告语会是:梦想的路上,一路挺你——暗示消费者现在距离目标还很遥远,还要继续努力,先吃个泡面将就将就吧。 而品牌商要做的就是设法拉近消费者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觉得自己离目标又近一步了,可以暂时放松去奖励一下自己了。 3、诉诸无形价值 如果产品一定需要消费者花费很大金钱才能买到,为了消除他们的负罪感,不妨向他们诉诸利益,强调产品的无形价值。 对于一些高价产品,消费者往往感觉不值得,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把产品的有形价值看得太重。 比如,你肯定听说过不少这样的购车观:汽车就是一个代步工具,没必要买贵的(即使他们不差钱)。 原因其实是他们只关注到了汽车的有形价值(代步),而没有关注无形价值(开好车更有面子、更能彰显品质),自然不愿意为超出代步功能之外的大多数功能支付溢价。 这时候,重要的方法就是诉诸这种无形价值的重要性,让消费者转换关注点,去购买高价产品——比如相比仅仅强调衣服的有形价值(蔽体和美观),着重诉诸其无形价值(凸显品味、带来自信)就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更高的价格。 所以,对于一些高价产品,既然优势不在有形价值,不妨向消费者诉诸无形价值(售卖心理感受),从而刺激购买。 4、利用群体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的消费观是什么样的,更多取决于与我们相似的群体。 如果我们发现与我们相似的群体都在消费一些高价格产品,甚至不如我们的群体都在消费,那我们就很难再产生负罪感——毕竟不如我的人买了后也都活的好好的。 比如,一个热爱旅行的大学生,因为家境一般舍不得花太多钱去出国旅行,但是看到广告片中还不如自己条件好的大学生,都攒钱去国外穷游,自己也会咬咬牙出去一趟。 一个公司里比自己低几个level的同事都拿着一个经典款奢侈品包包,那么自己就更容易降低自律,狠下心也给自己买一个。 所以,品牌商要善于寻找这种比目标消费者弱势的群体,然后替消费者寻找一种不合理:不如我的人都敢这么造,我自然也没问题! 5、分摊价格,降低财务感知 如果产品的价格很高,消费者很难一次性付出那么多的金钱。 这时候,你不妨把价格分摊多份,让消费者降低对高价格的感知。 一份儿童保险比较贵,通常要上千元,所以一个保险文案是这样写的: “每天一杯星巴克的钱,atv,为孩子买个守护” 我记得大学时,看上了一双纽百伦,非常喜欢,但900多的价格还是感觉太贵了,所以当时就很犹豫。 但这时候我室友跟我说,九百块的鞋子不像那些三四百的,够你穿个小三年了。 我一想,穿三年的话,那相当于每天1块钱都不到,还挺划算的。 所以一狠心就买下来了。 所以,有时候,产品价格虽然较高,但是一旦你把价格分摊多份,降低消费者的感知,消费者就更加容易接受。 结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