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我不确定是否要加入到评价体系中,毕竟内容行业的专家还不具备权威的评价机构。但我们有专业的媒体人、有优秀的记者、有努力的KOL、有一呼百应的大V,专家评议仍具备不可替代的参考的意义。 其实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探索 或许你以为前面我提到的指标和方法都是我一个人的意淫,其实这些工作早就有人在思考了: 2009年,范哲等在《图书情报》中发表了论文“Web2.0环境下UGC研究评述”;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的方鹏程在硕士论文《用户贡献内容质量评价研究》中基于大量的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决策树、贝叶斯等),建立了UGC质量三层评价框架; 2015年2月,张博等在《情报杂志》中发表论文“协同知识生产社区内容质量评估研究综述”,给出了基于维基百科内容的质量的评价方法; 同年10月,李贺等在《理论探索》中发表论文“移动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给出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同时业内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微信推出了微信指数,除了对事件的热度评价外,也是对内容数据指标的应用;开放了实验室功能看一看,包含“好友在读”、“你可能喜欢”、“北京人在读”、“产品经理在读”等多种分类标签的文章推荐机制;微信读书新版本中增加了书籍相关公众号文章阅读功能。 头条号、百家号、大鱼号等有对作者和文章的评价体系。 还有新榜,仅基于阅读量和点赞量两个可见指标,提供了分钟级检测、趋势查询、自定义榜单、舆情监控等多种功能,将数据应用到淋漓尽致。 这一切都是在向着优质内容筛选迈进。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是我们人类一致的追求, 美好的事物,j2直播,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在筛选标题党、旧闻、鸡汤上浪费时间;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因为只能接受碎片化的知识而焦虑; 希望有一天,我们睡前看到的是今日精选,了解到的是最真实、最具深度的新闻评论。 希望这一天,就是明天。 作者:野蛮人诺基亚,公众号:喜新(ID:noyanjiu) 本文由 @野蛮人诺基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