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跟风消费、面子型消费在减少,受口碑推荐、优质内容的影响会超过促销折扣的影响,对牙膏、床垫等体现个人感受而非外在光鲜的高品质产品需求激增;其二,价格敏感性在降低,即使是价格稍偏贵的进口商品,只要品质和口碑足够好,仍然会有大批用户购买和使用;其三,消费国际化,更多用户选择更多国家的商品,也会有更多用户选择海外新奇特商品。 前不久,网易考拉海购CEO张蕾在一个论坛上再次阐述了那段著名的「生活进化论」:「只要你有正确的理由,消费者愿意为品质生活买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因此这将给中国品质生活一系列的品牌乃至工厂以积极的信号:简单的去Copy,低价竞争不是中国未来电商的核心。」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决定了消费者对同一商品带来的满足感也是递减的,破解之道唯有不断提升品质。 法则之三:珍惜消费者的时间 很多人都有在宜家迷路的经历。 当你踏入宜家门口,从入口进去就被唯一的一条曲折回转主路依次引入客厅家具、客厅储物室等各个主区域,直到一个不落地走完才抵达出口。这种蜿蜒曲折、近似迷宫般的动线设计的结果是,许多顾客多走了几倍的路、多花了几倍多时间,最终购买了许几倍的计划外商品。 把用户碎片化、购物行为随机化的「宜家导线」一度被奉为零售业的圣经,引得一众商家追捧模仿。今天,那些尝试把信息流和电商流混合的做法,无疑也是受到了宜家的启发,其目的只有一个——让用户停留得更久些,买的东西更多些。 但这样的做法在今天却显得不合时宜。 90后、95后的年轻一代尤其不喜欢被牵着鼻子走,这样的导购动线只会让他们转身逃走。企鹅智酷一项针对95后的调查显示,95后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习惯超前、透支消费,但他们不喜欢扎堆消费,对于各类电商促销节的反应要低于80后、70后。 帮助用户消费时间和节约时间的产品并存,是互联网世界的一大奇观。 提出,对于营销者来说,美国营销专家艾德里安·C.奥特认为,商家「考虑的不应该是金钱的时间价值,而是时间的金钱价值。」根据对价值的看法,人们情愿在某段时间内投入自己的注意力,比如陪孩子玩耍或准备某个重要的会议所花的时间被认为是「值得的」,而在银行排队则被认为是「浪费时间」。 从这个角度看,在线零售的从业者不应该对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缠绵不已、却在购物时速战速决而耿耿于怀,因为,社交的时间和购物的时间,二者对应的价值并不等同。那些在商品品类上做减法、在提升购物效率上做加法的公司必然将赢得移动时代的船票。 法则之四:为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 赢得移动时代的消费者,还需要考虑建立一种超越买卖的关系,谋求与顾客建立长久的咨询顾问关系。 河濑和幸被称为日本「销售大王」,他曾经把自己传奇的营销经验浓缩为一句话:「成为客户的顾问,而非听命于客户。」乔布斯也曾说过,「你不能只问顾客要什么,然后想法子给他们做什么。等你做出来,他们已经另有新欢了。」 引领而非迎合,在中国市场显得更为急迫。 1976年,中国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00元的贫困人口达8亿人,40年后,这一数字已经减少了数千万。两代人的时间,中国完成了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蜕变。但是良好的消费审美和趣味却的重建却难以一蹴而就。 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元素、时尚、设计与文化影像不仅融入商品生产与包装,而且被整合进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会所、文化主题乐园以及城市建筑,中国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变革。 知名服装设计师吉乐·杜福尔前不久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丰富着人们的信息源,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消费者视野开拓,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更加紧密,开始建立非盲从的、独立的审美品位,不再盲目追逐符号化和品牌化,开始从基本物质需求向生活方式和价值需求转变。」 这种转变在电商领域的一个突出体现是,淘宝、天猫、京东之外,跨境电商在中国的兴起,体现了中国电商用户对于高品质商品需求的觉醒和爆发。 跨境电商通过把全球范围内优秀商品(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牌)介绍到中国,一方面教育了消费者,另一方面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这种具有消费与价值双重启蒙的商业模式,也反过来促使天猫、京东以及亚马逊中国加速对海外购的布局。 但并非所有的海外购都能够与品质电商划等号,也并非所有发达国家产品必然比中国造更好。 描绘电商未来的不止是马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