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说到中国的音乐消费者,最初接触音乐是源于 80 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港台音乐以盒带和卡带形式大量流入内地,所以大家接触音乐是一个歌手的完整专辑,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曲风,但很少有合集和混编。 这样的不同其实就在我们两地的音乐 APP 上有了体现,宋少鹏以 Spotify 和 QQ 音乐做了类比: 因为美国人对音乐的刚性需求,他们对于流媒体音乐的使用习惯,所以在智能音箱为大家提供语音交互的时候,用户对于语义理解的要求反而没有那么高,点播歌曲的频度没有那么多。 当我们再看 Amazon Echo 在北美刚开始的成功,其实就在于 Amazon Echo 首先解决了家庭环境听音乐的痛点,可以让音乐一天不停地播放,使得 Amazon 可以以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实现原型)的形式,拿出一款产品来迅速交付消费者并进行迭代。 这之后 Amazon Echo 进入了一个快速迭代的流程,开始迭代服务、信息,比如说天气、交通等等,这样使他的服务越来越丰富,也使得用户的黏性越来越高。 音箱本来是被动播放音乐的产品,人工智能和语音助手的植入使它成为一个主动获取信息、获取音乐,成为一个流量的入口。慢慢地,技术的迭代使得它开始加入了家居其他产品的控制功能,逐步成长为家居的中控,这样就有了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包括 Google、亚马逊、微软、苹果都进入了这样一个产品竞争的赛道。 尽管宋少鹏和他的团队开发出的产品早已进入了亚马逊的 Alexa 认证体系,成为亚马逊平台上第一个通过认证的来自中国的智能音箱。但智能音箱在中国应该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仍是他思索的问题。 中美消费者对于音乐消费的 DNA 是不同的,所以在中国,点播会是一个非常强的需求,是一个常态,点播所带来的技术上的需求会更加急迫,它包括更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更丰富、更深入的音乐知识图谱,以及更完善的音乐版权和曲库。 另外,中国人家庭环境和美国也有区别,通常都是壁挂式或者是落地式的空调,每一个空调都有单独的摇控器,这就决定了如果音箱作为一个智能家居的中控,它对于空调的接口、控制场景和体验是不同的。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包括厨房、卧室等等,也正因为不同的场景,因此所带来的用户需求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在宋少鹏看来,在中国做智能音箱一定不能复制 Echo 的路径,而是要找到我们真正消费者的需求,落实消费者的场景,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宋少鹏和他的团队做出了 Sugr Sense 方案,这是一个完整的智能音箱解决方案,它包括了麦克风和麦克风阵列的处理技术,里面有去回声、去噪音、声源定位、语音唤醒等等技术特征。这其中有一套单麦克风的解决技术,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套可以通过 Amazon 严格测试并认证的单麦克风解决方案,不但可以降低行业门槛,还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 来源/极客公园 编辑/钱馨瑶 ·END· 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