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都在做很多决定,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如果你的核心战略变来变去,你时不时地推倒重来,这样你运营公司将变得很累也做不大;如果你的运营策略不停地摇摆,必然很难形成复利效应。 一旦你面临这类情况的时候,你就需要考虑做减法。 做减法有时候会逼着你问自己,公司的核心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做减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理念跟战略上去,将公司放到一个时间长度下想公司会变成什么样的形态,这叫「眼高」。用一个时间长度去想接下来的六个月做些什么,这叫「手低」。 有眼界的人做战略规划,和一个有增量战略思维的人做规划,对资源的配置,对团队的配置,对公司路径的规划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习惯用一个时间长度去思考问题的公司,做每年战略目标的时候,多是强调现在的结果对未来的影响,想的是5-10年之后我要成为什么,这叫「用眼界牵引的战略规划」。另一种是今天我完成了比如100万销售的目标,明年就要做到150万,总之要和去年比,这种制定战略的方法叫「增量战略」。 战略的制定是由愿景牵引的,没有那种拿下市场的霸气是不行的。我们有时做投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创业者的眼界,因为在一个公司里,你怎么做选择、怎么做战略、怎么分配资源、怎么找人,这些都会对公司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愿景是你看到了别人当下没有看到的未来,你把那个未来转化为今天公司要做的事,我觉得这叫愿景。愿景可以说是十年、二十年几乎不变的,战略是每年、每个季度都会有小的调整和变化的,使命可能是介于在愿景和战略之间的。我最近特别强调创始人要回到初心,特别是公司要做大的时候。 以前雷军讲台风和猪的理论,这个观点里真正隐含了两点意思:第一,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不是风口而是红海了,如果你要捕捉风口需要有提前半步的敏感度; 第二,要承认自己是能力有限的,要学会用资本杠杆、人才杠杆、战略杠杆,来翘动自己的创业梦想和愿景的实现。 所以,你能吸引什么样的人,很能说明你的综合能力。因为那些牛人,只会服务比自己更牛的人,如果你的力量都没他大,如果你的战略不够犀利,他为什么要跟随你? 很多创业者觉得自己的战略高度提升很慢。其实,公司每一次的融资都是能帮助你提升战略高度的。融资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投资人会向你提很多问题,让你不断完善整个公司的故事。同时,每次融资也是锻炼自己务虚能力的机会,你需要提炼和呈现公司的价值。 所以我说每次融资都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思考,你等于免费请了几个很聪明的人,这些人眼里天天都在寻找价值千亿万亿的机会,而此刻他们一起来帮你梳理战略。所以,除了要把他们的钱要过来之外,还要尽可能地记录他们的一些关键问题。 小中见大 我和很多同行都打过交道,发现大家对趋势都很看重,但其实趋势并不是最重要的,落实到路径才是最关键的,但这在早期是最难的。 我们投了很多公司,平均差不多要陪6-8年。公司在0-1的阶段重点在于怎么让你的用户简单明了的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供给过剩的消费社会,消费者对于某一个新产品的耐心度,最开始的时候不超过15秒,如何在15秒内打动消费者就显得非常关键。 这个阶段最难的事情就是做减法。减法会逼着你想清楚,你在现阶段真正需要专注证明的是什么,如果没办法用一两句话讲清楚,那我认为是你的减法做得不够彻底。 同时,产品也是你整个思想的呈现,而这个思想主要关于三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我们做投资也是在这三个问题上做深入且可落地的思考,光想着抓趋势性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最终一定是要将务实务虚相结合的。 有人会说,这三个问题很虚,但实际上这三个问题一点也不虚。因为最关键的问题都是从蛛丝马迹的核心细节中捕捉出来的,这是非常具体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2007决定投资UCweb时,很多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要投资UCweb这个手机浏览器。因为它有价值——它在浏览器上面放了一个所谓的分类导航目录,就是所谓的网站导航。 为什么在美国,是雅虎首先出现——这是一个人工分类的导航列表——而后谷歌出现,把整个雅虎的价值给打没了。但在中国,却先有了百度,很多年以后才出现了一个叫Hao123的导航页,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