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享单车“碰了一鼻子灰”的美国,当地竞争对手却获得了发展机会。在ofo和小蓝分别遇冷后,今年5月底,当地创业企业LimeBike正式宣布成为北美第一个获得官方合作的无桩式共享单车品牌,并在很短时间内就进入了包括西雅图在内的4个美国城市。尤其是LimeBike在今年7月中旬进入的西雅图,更是令其他共享单车平台艳羡不已,这个聚集大量科技和IT人才的重镇在西海岸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而LimeBike不仅拿下了西雅图市府部门颁发的运营牌照,还在当地投放了大量单车,建立了足够领先的先行优势。 据悉,同时获得经营牌照并进入西雅图的还有另外一家共享单车平台Spin,首次落地美国就能进入西雅图市场,这家当地创业企业的来势也不容小觑。另外,美国华盛顿街头还“山寨”出来一款叫“capital bikeshare”(首都共享单车)的红色共享单车。如果加上美国原有的有桩单车品牌Citi Bike、巴黎的velib、日本的DOCOMO BIKESHARE以及澳大利亚新出现的当地共享单车新创企业,这一副横跨亚、欧、北美、澳洲各大陆的共享单车大战,堪称精彩。 而中国的摩拜、ofo们,要想在上述各个国家和城市落地并持续发展壮大,面临的挑战和险阻显然有很多。对于部分共享单车平台而言,国内那种粗放式的野蛮生长绝对再无可能复制,只有在充分调研、了解清楚当地的用户出行习惯、公共交通情况、交通法规、气候特征等诸多因素基础上,和当地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并根据当地风土人情、法规政策、交通情况积极本地化,做好精细耕耘,方能走得长远。尤其是把自己融入当地的城市发展规划,融入到当地的法律法规中,融入到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中,逐步变为一个“本土化”发展的共享单车品牌,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LimeBike 有媒体曾经报道,LimeBike 联合创始人Toby Sun 在公开场合曾傲娇地表示:“中国共享单车落地美国之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他们依然沿用中国那一套,这在美国完全行不通。” 实际上,LimeBike的两位联合创始人Toby Sun和Brad Bao都来自中国大陆,包括Spin的主创团队也主要为新加坡华人,要说这些创业企业在创办之前没有偷师过国内共享单车的模式,无人会相信。如今LimeBike依据当地政策资源和本土优势,反过来嘲笑摩拜和ofo,有其占理之处,但是这些声音也告诉我们的平台管理者,遵守当地游戏规则,打造“本土化”的特色有多么重要。 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共享单车都算得上新事物,遭受质疑和阻碍在所难免。除了我们能看到的一些现实缺陷,德国《经济周刊》更是在前不久嘲笑这一模式为无法盈利的“白痴创新”。或许较真的德国人是因其“大分散,小集中”的人口情况和交通特点得出这个结论,这无疑是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 他们低估了全球资本玩家的眼光,也忽略了共享单车的布局用意,也许从一开始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骑行获取盈利并不是最终目标,获取出行大数据和流量入口才是商业模式的关键。 不过,能被德国这样一家高端杂志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说明,作为互联网原创模式的代表,中国的共享单车海外竞逐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接下来,就要看平台们能否真枪实弹地解决问题,给2.0时代的中国创业企业搏出一番天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