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知名早期投资人朱哮虎和王刚对外放出消息说,他们找到了单车之后的又一个好项目。金沙江创投合伙人刘佳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判断“好项目”的标准是,项目是否刚需,市场够不够大,是否算得过来账,能否为供给方、需求方和平台方三方带来价值。但是,这个神秘的项目迟迟没有露面。 2017年3月28日,王刚给唐永波打了一通电话,邀请他参加一个共享峰会。唐永波迟疑,因为这位共享充电宝品牌小电科技CEO未对外发出过任何声音,他自己的微信名甚至都还备注着上一个创业项目(空格)。“你赶紧发篇新闻稿。”王刚下达命令,因为他要在两天后将这位创业者隆重介绍给所有人。 唐永波急忙找来科技媒体36氪发出了市场第一声——完成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市场一下子沸腾了。几家公司接连宣布融资消息:4月1日,街电宣布获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4月5日,来电宣布获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4月21日,怪兽宣布获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之前大家都想闷声做产品。”共享充电宝创业项目魔宝CEO欧阳杨对《财经》记者说,“水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水面下早就暗流涌动。”他至今都不明白,共享充电宝怎么一夜间就火了。 在小电宣布天使轮融资的第十天,4月10日小电又宣布获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这一轮融资的亮点在于腾讯参投,此外还有元璟资本。不到一个月,5月8日,小电再次宣布完成3.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一次红衫中国和高榕资本也加入战壕。 “本来这个行业是一个不需要有风的行业,这个行业来的风愣是被他们吹起来的。”提到小电,来电科技CEO袁炳松突然气愤起来。“两个月连续三轮融资,这是不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呢?人为的、故意的呢?”袁炳松做传统充电宝企业出身,他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自己做得最早,公司在去年8月就已经开始盈利,但当资本大规模涌入,来电不得不调整盈利思维转向规模思维。 小电着实是有备而来。事实上,其融资节奏并非如外界看到的38天融资三轮,而是分散在五个月完成。2016年12月小电完成天使轮,2017年2月完成A轮,在4月对外发布A轮融资消息的时候,其B轮融资就已经签字。不过据唐永波向《财经》记者透露,到今天为止,其天使轮的资金都未用完。 “真正的战争还没有开始。”唐永波说。他口中“真正的战争”指的是巨头们的入局。事实上巨头们早已按捺不住,线上红利退潮的背景下,巨头们抢夺线下入口,就连一向都在中晚期入场的腾讯,这一次都提前入局。 怪兽充电宝背后是小米,开奖,美团点评内部也已立项。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阿里目前也在和一家刚上线不久的共享充电宝项目接洽,相当于自己孵化。 但不少投资人仍对共享充电宝存疑。各家的融资消息放出后,市面上几乎没有一家公布数据量,近两个月也再没有融资消息——这让部分蠢蠢欲动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怀疑,是不是数据的增长根本无法匹配估值。 “我们越不公布数据他们越难进来。”一位在第一梯队的共享充电宝CEO说。他的理由是:第一,公司没有融资需求,现在公布数据是帮别人融资,“为他人做嫁衣”;第二,第一名如果不公布,第二名、第三名都不敢发;第三,过早发数据可能会缩短自己的窗口期。“就是要给行业降降火。”他说,大家都按兵不动,等别人先出动静。 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2.0模式,产品都是绝对的标品,复制性强,可以通过B2C的方式快速上量。但也因为缺乏相应的壁垒和门槛,各家最终比拼的还是——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在这种细分领域,融不了资,跑得不够快,规模起不来,就会被淘汰。”街电科技CEO原源对《财经》记者说。 (资本的娴熟操练开始露出邪恶面孔,但是如果没有疯狂的资金快速挤进并填满一个个赛道,用最昂贵又最廉价的成本快速试错、快速修正,共享的终局将不会快速拉近到我们眼前。图/视觉中国) 和网约车、共享单车一样,投资人们赌的是一个可寡头化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最终可以形成大型交易平台,成为线下流量入口。这一点在互联网背景的街电和小电看来几乎是无疑的。原源说:“这种细分领域出现集中趋势,其实很快,资本会密集地撤下,可能半年到一年,行业会变得很集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