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y Sun向全天候科技进一步解释称。“美国当前所有的汽车出行中有一半是低于3英里的短途出行。如果将共享单车‘解决最后1英里出行’的口号范围扩大至3英里,那么美国共享单车的市场潜力之大超乎想象。” 无桩单车刚起风,格局尚未明朗 “共享单车是十年难遇的风口,必须立即做。”——今年3月份,在硅谷VC行业任职的Toby Sun嗅到了共享单车的巨大商机。 环视一周后,发现没有理想投资标的,于是干脆决定自己做。 几乎一夜之间,Toby Sun便做出了辞职创业的决定,并很快联合其在复星昆仲资本的同事Brad Bao创立了自己的共享单车公司LimeBike。 Brad Bao在离职前担任复星昆仲资本(美国)投资总监一职,并曾作为腾讯美国的第一名员工在美壮大团队。 在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上,还有无限可能。 当中国共享单车市场已经走过红海,开始出现清场迹象时,美国才刚刚开始进入关键的战场建立阶段。 正因如此,对于雄心勃勃又厮杀猛烈的中国共享单车公司来说,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获得新一轮6亿美元的融资之后,atv,摩拜明确表示,资金的主要用途之一便是加速国际化进程。事实上,摩拜也早就开始了美国的本土化团队建设。 据LinkedIn页面显示,摩拜单车“第一位美国职员”Cameron Swanson从今年4开始履职,职务名称为“Launcher(U.S. Expansion)”,主要负责的就是在美落地业务。 不过,对于中国共享单车公司的美国业务表现,同行却并不认可。 在采访中,Toby Sun自信地告诉全天候科技:“不管是从团队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投放规模和市场推进的角度看,我们在美国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 中国人做不好共享单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无桩式共享单车在中国率先发芽,并很快席卷全球,连美国目前最活跃的两家共享单车公司也都流着部分中国血脉。 LimeBike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均来自中国大陆,Spin的主创团队也多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人,这种现象在硅谷创业也极为少见。 “硅谷信奉纯科技改变一切,往往专注于技术研发本身,忽略设备与线下运作”,身在其中的Toby Sun对此解释称:“共享单车是集硬件生产、线下运营和政府关系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商业。 中国既有制造方面的产业优势,又有技术研发方面的人才优势,在拓展共享单车市场上具备天然优势,而既熟悉中国制造业又熟悉美国市场的跨文化人才,才能在美国很好地运作共享单车。” 本土化--中国共享单车出海的必经修炼 在同样的优势之下,对于出海美国的中国共享单车公司来说,本土化的政府关系打造和线下运营,就是制胜的关键。 对此,西雅图交通部门共享单车项目负责人Kyle Rowe透过全天候科技提出建议:“不管是美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在美国成功运作共享单车的关键是——要懂得按规矩办事。” 按规则办事不仅仅包括遵守基本法律法规,还要明白当地政府所需。 在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各地方政府对于无桩共享单车的入驻条件大同小异,过关的质量保证、严格的安全测试、合理的区域投放、良好的运营管理以及迅速的车辆维护。 在此之外,不同城市的个性化需求也很重要。 比如,在民主党占据主导的加州,一些城市尤其注重平等问题。Matthew Nichols告诉全天候科技,它们希望在奥克兰市落地的共享单车公司在满足基本安全和运营规范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公平。 也就是说,车辆投放在参考实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适当照顾考虑对低收入社区的照顾,“不能让共享单车成为高收入群体独享的出行工具”。 “在城区运营共享单车是件很复杂的事情”,Motivate CEO、纽约大都会运输局前主席杰沃德(Jay Walder)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需要的是秩序,需要对共享单车进行有效管理。”他坦承,会密切关注中国竞争对手的举动,但相信Motivate会胜出。 美国主导共享单车运营商Motivate注定会成为中国共享单车进军美国的对手。图为Motivate CEO杰沃德(Jay Walder) 这种自信似曾相识。 在Uber横空出世的最初阶段,美国公司也曾对中美创业公司博弈有过必胜的坚实信念。 如今,Uber中国不仅已被滴滴收购,本月早些时间,Uber俄罗斯也宣布与当地企业Yandex合并,相当于变相退出该国市场。 本土化这门课,Uber没有毕业,中国共享单车公司们会交出不同的答卷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