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全死了。准确来讲,死的是 iPod Shuffle 和 iPod Nano。 昨天苹果把它俩从官网撤下来了,旗舰店里也没了。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 iPod touch 还活着——touch 算什么 iPod 啊,就是个打不了电话的 iPhone 而已。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既然 iPod 死了,iTunes 为什么还不寿终正寝? 我们这一辈人还在上初高中的时候,听歌主要还是卡带机和收音机,后来有了 CD。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MP3(播放器)还是成为了最流行的听歌设备。 当年那些手拿索尼和爱国者播放器的小屁孩们第一次看到 iPod Classic 的时候,感觉跟现在看到最新款 iPhone 差不多。 当年,想用 iPod 听歌简直麻烦至极。首先你必须有台电脑,装 iTunes,因为没有 iTunes,你的 iPod 根本激活不了。 那会儿,MP3 播放器就是 U 盘,直接往电脑上一插,音乐文件直接拽进去就行了。所以当我们这些习惯了 MP3 的人和 iPod 初次相逢的时候……那感觉别提多奇怪了。 首先,你要把你的歌导进 iTunes 里——不让拖拽,要点击菜单-导入文件/导入文件夹到曲库,这种当时已经很落后的操作方式,我至今印象深刻。 至于格式,iTunes 支持 MP3,但 MP3 格式跨越了十几年的时间,文件编码不一,经常会有文件导入失败。 再加上苹果有自己的无损音频格式,而且 iTunes 在当时不支持 WAV、FLAC、Ogg(当年我的很多“高清”文件都是 WAV 格式,见笑了),所以要用第三方软件转换成苹果支持的格式才能导入。 终于导完,你会发现你的曲库你自己已经不认识了:本来用不同文件夹区分的专辑全没了,音乐的标题、专辑名、音乐人等信息不是没有就是完全打乱,专辑封面也没了。 所以当年我们都干过这事儿:导入完后,重新修改每一首歌的信息、添加专辑封面等等…… 天,这还只是导入。 更反人类的是你还需要多一部操作,把 iTunes 上的曲库“同步”(sync) 到 iPod 里……同步的速度慢,不支持增量同步,每次加新歌都得重新同步一遍整个曲库,更别提还有一大堆选项。 忘了勾选某个苹果自动生成的“播放列表”?抱歉,同步完之后重新再同步一遍吧。 但 iTunes 也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Rip. Mix. Burn.” 是苹果 2001 年 2 月推出 iMac G3 时的广告词。其实它更像是早几个星期推出的 iTunes 的广告词。 配上苹果的 DRM 系统,iTunes 翻录出来的歌曲自带曲目信息和专辑封面。翻录可能是除了同步之外大家最常使用的 iTunes 功能。谁家里没有一堆 CD? 从支持翻录 CD,以及对音乐工业的颠覆(后详)上,iTunes 是革命性的。 但总的来说,作为一款软件的 iTunes 值得诟病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曲库操作反人类、占内存太多、运行缓慢、不支持常规文件格式和同步方式。 但为了能成为拥有酷炫数字生活的新新人类,用最具颠革命性的音乐播放器听歌——大家对 iTunes 还是忍了…… 从 2001 年诞生至今,iTunes 已经服役了 17 年之久了。它已经老了,我们可能真的不需要它了。 原因其一:下载音乐的时代已经过去。 你可以在亚马逊 Kindle 设备上购买电子书,但你没法在 iPod 上买音乐。因此你需要 iTunes,它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购买和下载网络音乐。 一首歌一块多美元,一张专辑十几美元。在欧美,iPod 的存在让 iTunes 付费下载逐渐取代了 CD 购买,而苹果能赚到这么多钱就是因为从中抽成。 结果,各大音乐发行厂牌发现自己成了苹果的打工仔。 但这种场景无法永远保持下去。后来有了在线串流音乐,听歌变得更容易,也更便宜了。 欧美有 Pandora 和 Spotify,中国的选择更多,开奖,QQ、虾米、网易云音乐等,几百万首歌每月 10 块左右美元/人民币就能随便听。 音乐发行厂牌仍然是被收割的对象,当年几大厂牌“联合对抗强权”的剧情还在上演,只是对象从苹果变成了在线音乐服务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