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产品极简。一个产品就保一个责任,让消费者看明白,不被销售误导。我觉得产品的极简只是第一个纬度,未来能不能做到把终身寿险就20年一种方式,10年都不要,甚至提供30年寿险,包括交到100岁的,那可能中国我们是第一个。这样的话,是可以把每年的成本压得更低,把杠杆压得更高。 第二,价格最低。以前香港保险价格便宜、服务好,买保险的同时还能资产转移。但当内地也可以买到高性价比的保险时,客户并不是非要购买海外保险。 第三,体验最好。客户能够花更少的时间填资料、办手续;赔的时候,承诺确诊后几天之内赔钱。 市场很大,只要可以创造价值,就可以继续存活。这与投资人看待商业模式的方式是一样的。投资人看三件事:第一,市场够不够大;第二,壁垒到底有多深;第三,赚不赚钱。这就绕回到一个问题,能否快速实现盈利,摆脱资本依赖。 互助模式存在四个问题 (在虎嗅会员小秘书的“逼迫”下,陈志华以互助保险为例,说了说他对互联网保险具体行业的判断) 在所有的商业模式存在即合理,只不过是未来到底能做多大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在于,第一,能够解决问题或提供价值;第二,整个行业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或者能让业内链条上的每个人都很舒服,都有发展的潜力。 互助在当下算炙手可热但有一定争论的商业模式。互助的本意也许是好的,但却存在四个问题。 第一,政策不允许”教父“的存在。一个团体做的足够大的时候,这个团体有足够强的精神领袖,到最后都会走向小宗教,atv,诞生”教父“。互助本身是个好事,但是当用户黏性上升的时候,政治风险也扩大了。 第二,业态有健康隐患:1.相互互助是债权结构,不是股东结构,对管理层的激励不够。2.互助有可能成为一个酱缸。好人一直在交钱就会有人离开,随着好人离开,风险高的用户一直在,则意外发生率和疾病率会越来越高。 第三,道德风险太高。任何一个互助平台,不管是平台自己做假案例,还是被查勘,只要有一个人捅出来,有一个媒体报道,整个行业就全完了,这是声誉上的风险。 第四,盈利方式不明确。互助监管不仅仅是慈善,最终还是要盈利。目前更多平台借助互助的称号去圈客,希望未来靠售卖商业冒险去盈利,但是这条路径是否一定会成功,尚在探索中。 问答环节 会员提问Q1:对互联网公司来讲,最重要的是引流和产品,保险产品如何引流? 陈志华:我觉得引流是这样, 不是说有客户就一定会业务转化。 腾讯有没有客户?可以说客户足够多了。腾讯曾经在财付通上做过很多年互联网保险,最后关掉了。 另一大流量平台专门有个保险商城,流量很大,但是过去一年整个商城的成交量,还不如我们一天。 我只想用这两个例子来告诉你,有流量不一定能做成事。 第二个问题,关于保险产品,大家有没有去想过,我不认为悟空保这个的寿险产品永远是行业最低价。成熟产品做性价比,同时我们专注做产品创新,这两个出发点都是为老百姓来考虑的。 如果谁能推进全行业都做这两件事,那善莫大焉,我乐见其成。 我不认为我们公司的战略永远是“ 少一分钱”,未来的竞争也不是说你光拥有用户就可以。 是不是一个平台有最便宜的产品就能做起来?答案一样是NO。我不能告诉你未来我产品会怎么样,但是我告诉你,别人就算有中国市场上最便宜的产品,它放到我手上,放到别人手上就是不一样,这个比拼的是系统能力。 会员提问Q2:目前中国客户有完备的保险意识吗? 答: 我对70后已经丧失信心了,但是对于90后寄予期望。因为90后从小接受良好的保险理念培训、又拥有互联网场景保险的实践机会,加上拥有互联网搜索技术去支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这三者会让90后会成为未来互联网保险的主力军。大家去关注悟空保的微信公众号,我们基于真实的数据做了一个用户画像。我们把这数据分享出来, 25岁到35岁的人占比超过85%,atv,购买重大疾病比例80%,其次是终身寿险、终身意外险,再是定期寿险,大概这个比例。 我们刚开始建公司没有一个用户,用户也是慢慢积累来的,信任关系建起来,后面所有的产品他就容易接受。 第一,产品设计让消费者去参与,建立在消费者的需求之上; 第二是性价比,自己买了推荐别人买; 第三,是品牌战略,就是打香港保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