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显示,Nikon I 采用的是 24x32mm 画幅,和市面上最主流的柯达胶卷并不兼容。正正是兼容性的问题,Nikon I 最终也只能打入欧洲市场,而没有在美国市场取得较大的成功。 所以说,尼康真正的起步点不是 Nikon 1,而是 Nikon M。 据报道,在 1949 年,美国记者 Jacob Deschin 在日本买走了一台 Nikon M,并在《纽约时报》上写了一篇测评。正是那时,尼康才被世人所熟知,走上了发展之路。 现在再回看这百年历史,尼康的经典应该是从 F 系列开始。 (插图来自:i1) 1959 年,尼康带来了 Nikon F 单反机身。这个系列的最大卖点就是可以更换附件,例如五菱镜取景器、卷片马达等等。它也开启了相机模块化设计的历史先河。 (插图来自:imgur) 而 1980 年出产尼康 F3 也是一个传奇。从 1980 年发布到 2002 年停产,F3 横跨了 22 年时间。即便在现在的交易市场中,F3 的单机身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价位,可见其魅力。 F 系列推出后,尼康主要走的是高性能新闻机路线。而柯达也把尼康 F3 作为原型,开发出全球首款数码相机。 另外,尼康也是继哈苏之后飞上太空的相机品牌。 虽然当时 NASA 在首次登月中选择了哈苏,但中画幅胶卷应用在航天拍摄时,会受到单卷可拍数量的限制。一卷只有 12 张,用起来还有些不便。 为此,他们选择采用 135 胶卷的尼康。尼康也和 NASA 合作,推出了一款 NASA 宇航员专用款 Nikon F Photomic FTN,并开始了持续的合作关系。 自此之后,开奖,尼康的发展就更加顺利。F4 以及后续机型的推出,奠定了尼康在新闻用机领域上的地位。这个 N 字头的影像帝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数码时代的“三分天下” 到了 1999 年,尼康才正式走进了数码时代。 (尼康 D1,插图来自:维基百科) 那年,尼康推出了首款数码单反机身 D1。当时主打“高像素”的 D1,搭载的是一块 270 万像素 APS-C 画幅 CCD 传感器。 它的机身用上了时下新闻机流行的一体化手柄设计,支持 30-1/16,000 秒和 B 门曝光模式,1/500 秒闪光灯同步,可以说是当时较高的配置了。 (插图来自:Digicammuseum) 在那之后,D1 也衍生出了几款小更新款,如主推高感表现的 D1H 和 D1X。尼康随后也在 D1 上积累了经验,在 2003 年到 2007 年间推出了 D2H 和 D2X 两个系列,完善了它 APS-C 画幅专业机身的战线。 (插图来自:Globalauctionplatform) 与此同时,尼康也开始窥探到非新闻领域的用机需求。他们尝试去做一些面向摄影爱好者或非新闻摄影师的产品。例如,他们在 2002 年推出了面向高端定位的 APS-C 机身 D100,面向中端用户的 D70 则等到了 2005 年才面世。 要知道 2005 年到 2009 年年间,正是数码相机发展的顶峰时期。那时,绝大部分的用户正从胶卷往数码机身过渡,手机阵营还没有崛起。这时往大众群体投放数码单反机身才是正确的选择。 (尼康 D5600,插图来自:NR) 此时,尼康选择发展得较为成熟的 DX0 系列作为入口,吸引更多中端或入门用户进入到单反市场当中。而真正面向入门人群的 DX000 系列,则是到了 2009 年才面世。 当时,手机群体已经有崛起的迹象,“即拍即分享” 的模式才刚刚完成。那时,手机拍摄的质量虽然略有提升,但依旧未能达到用户满意的程度。 从这点分析,尼康这时才来部署入门级产品线,时机还算是合适的,但就真的有点晚了。 (插图来自:i.pbase) 不过要看市场部署的话,不能只看一个层面。2007 年到 2009 年这段时间内,尼康带来一项非常重要的更新。 那,就是 FX 画幅(35mm 全画幅)的引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