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80张现实存在的机器人的照片作为实验材料,而非此前惯用的人脸/机器人合成图。实验参与者需要给每张机器人照片的类人程度以及好感度评分。 实验中选取的真实机器人图片。图片来源: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5.09.008 结果表明,随着机器人的人类相似度上升,人们对机器人的好感度先上升,再转向负面,最后攀升回高好感度,与恐怖谷理论吻合 [7]。 实验结果:横轴为机器-人类分值(即类人程度),纵轴为好感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机器人的类人程度上升,好感度先上升再陷入低谷,最后回升。拟合曲线和恐怖谷理论描述的趋势一致。图片来源: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5.09.008 但,为什么会有“恐怖谷”? 近年来,随着电脑动画技术和AI技术的发展,恐怖谷理论逐渐成为科学界的关注热点。但关于为什么会出现恐怖谷现象,科学界对此也未有定论。目前,针对恐怖谷现象的解释,心理学和人机交互学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 范畴模糊理论 (categorization ambiguity) 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范畴认知会影响他对观察对象的感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范畴感知(categorical perception)”。不管机器人的样子有多不同,它们总能被归入“人类”或“非人类”这两个范畴之一,因此人们可以准确归类机器人。 范畴模糊理论认为,类人型机器人落在了“人类”和“非人类”范畴界限之间,人们判断它们属于哪个范畴的能力大大下降,从而引起人们对类人型机器人的负面情绪。 2013年,苏黎世大学教授Cheetham和Jancke让人们判断一系列合成的面孔照片是否属于人类 [8],发现范畴模糊现象的确存在,然而,随后的实验探究这种感知困难是否和负面情绪相关联,均没有得到阳性结果。也就是说,范畴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解释恐怖谷现象。 研究者利用真实人脸和电脑头像人脸(avatar face)合成照片,通过调整两者比例得出一系列和真人相似度不同的脸部照片,再要求被试辨识照片属于“人”还是“非人”。结果显示,两者比例接近时,被试判断用时最长。图片来源:doi: 10.3791/4375 感知不协调理论 (perceptual mismatch) 感知不协调理论则认为,认知程度的不协调可引起负面情绪,如一张很真实的人脸上突然有一双死鱼眼。 有研究[6]发现,当脸部和眼睛的类人程度不一致,或给真人脸部配上一双人工放大的眼睛,都能引起强烈的负面情绪。 将人像眼睛依不同比例放大的实验图。图片来源:doi.org/10.1016/j.chb.2008.12.026 另一个实验则发现,当脸部和声音不协调时(例如机器人的脸部搭配真人的声音,或真人的脸部搭配合成的声音),人们会有最强的负面情绪[6]。不过,上述理论针对的主要都是高仿真外表带来的影响。像Sophia这样能够模拟情感反应的机器人所引起的恐怖感觉,又是否仅因为它们的外表像人呢? 心灵感知理论 (mind perception) 最新的一派科学家提出了“心灵的恐怖谷”(uncanny valley of mind)的概念。这些持有心灵感知理论的学者认为,机器之所以变得恐怖,是因为它们的外表暗示了它们和人一样,有感觉和感受。 在大部分人的世界观里,人的特点是拥有“心灵”,而人类和机器的分别就在于是否有情绪和感觉。因此,心灵感知理论假设当一个类人型的机器被感知到是有情绪和感觉时,人们对机器人的心理预期被打破,新的认知和旧的认知出现冲突,他们就会出现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从而产生紧张、厌恶和恐惧等负面感情反应。 在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教授杨•斯坦(Jan Stein)和彼得•奥勒(Peter Ohler)的实验中,被试们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观看两个人对话的3D录像。录像中两个角色评论了天气,女人表达了没有空闲时间的沮丧,男人对女人的烦躁和沮丧表达了同情。一半的被试被告知这两个人物是有人类控制的,而另一半被告知人物是由电脑控制的。在这两组里面,又分别有一半人被告知对话是念稿的,一半被试则被告知对话是即兴的。结果那些认为他们看了两个电脑即兴对话的被试们感到了比其余三组都要高的诡异感。 实验被试在虚拟现实中观看这一场景并评判厌恶程度。图片来源:J.-P.Stein, P. Ohler., Cognition 160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