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断被符号化,转而纳入物品体系。在这里,物品体系是个符号系统,而整个物不过是这个系统的一个“符码”,那么对物品的占有和消费,首先就不是为了其功能——具体而孤立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其意义——抽象而联系的符号价值。因此这些“国际化”表演家实际上的演出水准即表演家的功能不是购买者的目的,而是为了其意义,从肤色到国际化再到高端这一系列抽象联系而又复杂的指意系统。 那些“白猴子”们的传播受众即商家指向的潜在消费者—广大的中国人,所要消费的对象就不仅仅是某个物品的功能,房子不只是为了住,车子不只是为了开,食物不只是为了吃,更重要的是这些白猴子所赋予的符号意义:伴随着“国际化”而来的档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我们在消费物,而是物在消费我们。对此,鲍德里亚指出:消费既是一种确保符号调控和群体整合的系统,也是一种传播系统和传播形式。这即是说,当我们消费某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向其他人传递许多信息,包括我们属于哪个群体和不属于哪个群体。这套符号分类系统成功的起到阶级区隔的作用,通过各种物品,一个分层化的社会开口说话:将人固定到他所向往的位置。 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某房地产开业活动现场 “白猴子”被符号化,被转化成一个个物,然而催生出“白猴子”的市场的,却是被物奴役的消费者。 前段时间油管上一名自称是在华外教的外国人自爆中国女孩热情而又容易上手引起国内外网友热议。先不论视频的真伪,单就其抛出的议题就值得深思:为什么中国女孩偏爱外国人?(高校外教似乎只要不老不胖不太丑就会有一小圈学生粉) 现在看来,直播,与“白猴子”一样,外国男友也许也是物品体系中的一个个符码,这些符码的意指也许是文本,尤其是影像所锻造出来的:自由 平等 开放。我们靠影像给予我们现实,反过来将与影像不一致的现实内容改造,使之趋于与影像一致。影像给了我们关于认识西方男子的“基模”,然后我们带着“刻板印象”认识现实中的他们,以至于出现认知冲突时我们总能作出适时的调整。影片中“完美的”西方男子与现实中有缺陷的本国男性相比,偏爱外国人似乎合情合理。 在这场物与物的较量中,无论是“白猴子”还是“外教”,并没有谁奴役谁,因为我们都被物所奴役,我们都匍匐在了符号的脚下,我们都沉溺于影像锻造的世界。物的世界的增值是以我们人的世界的不断贬值为代价的。 ▼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