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硅兔赛跑 分享的第 119 篇文章 《北京,有2000万人在xxxx》昨天刷爆了票圈。 文章聊的是在北京生活的2000万人,广义上讲,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 站在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这些人是无比幸运的: 当他们想要去京东、腾讯、百度的时候,至少他们可以来到五环外的北京递交一份求职信。 当他们想要体验VR、AR技术的时候,至少他们可以挤地铁前往国贸、三里屯、中关村的体验馆。 当他们想要了解人工智能的时候,至少这座城市里的清华大学内设了国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最领先的技术和研究人员都在那里聚集。 站在科技、创投的角度,生活在这里的人所接触到的机会和信息,是其他地域不可比拟的。他们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端,是最新技术、生活方式的体验者。 而千千万万小城市的人,别说跟上科技发展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加入我们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 世界是平的,没错。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让全世界的产品、文化、精神融为一体,当下的社会真正成为 “地球村”。 世界是平的,bullshit!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使先进的技术、产品扁平化,给人们带来愈发平等的机会。 它们一直都在犯一个通用严重的错误:对中小城市缺乏兴趣,缺少对这些地区的资本投入,以至于这些城市被抛弃在科技变革的后面,失去了与未来对话的机会。 以美国为例,科技巨头云集硅谷。硅谷所在的湾区依然集中着美国近50%(46.5%)的VC和初创公司。众多的人才聚集在相同的地方,使得这个地方的发展全美最快,甚至世界最快。 手握明日之星的IT公司,同样青睐大城市,Amazon在西雅图试行生鲜配送(AmazonFresh Pickup),atv,Uber在旧金山、匹兹堡、坦佩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因无雄厚资金支持,不少初创公司逃离硅谷,定址创业成本低廉的城市,如奥斯汀、奥马哈,发展初见规模。 中小城市,因无法吸引大规模资本入驻,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中渐渐掉队,失去了与未来对话的机会。尽管有一些智慧城市的举措正在一些较小的城市里被推行,但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大城市,拥有市场便利优势的大城市始终是科技公司的“吸铁石”。 就目前而言,大城市仍是科技公司创造未来世界的理想试验室地,其对中小城市的冷淡加剧了中小城市的边缘化。 我们应该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了:也许,atv,在较小的城市测试新技术和产品的意义可能更大,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新的科技政策在全国推行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小规模的测试,中小城市市场规模不大,反而使其成为科技政策的优良“孵化器”。 在10万人口的小城市或者小城镇去实现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比在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更有效率更节省成本;小城市低廉的住房成本以及税收的优惠,使科技公司的运营成本大大减少;同时,小城市的居民,如同硅谷的少数族裔和女性,他们的观点能够引发技术公司不同视角的思考,从而帮助改善现存的科技规划和产品。 大概,很多人都认为,因为文化、教育、人口和财政预算以及基础设施的差距,将大城市广泛应用的技术创新照搬至小城市是不切实际的。 但事实上,必须开始这么做了! 科技政策的领军人物,Susan Crawford认为,数据导向的政策应该被用于改善所有的城市。对于城市来说,不论大小,科技都是必要的。 长期以来,小城市都被认为具有价格、规模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障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扩散,这些障碍已经被各个击破了。从Amazon的AWS到Google Adwords, 这些不受地域限制、价格亲民的科技产品让一切成为可能,小城市的科技发展是充满可能性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