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是真火爆。一波又一波网红爆发,Papi酱、办公室小野、瞎看什么等,赚了眼球,又有不菲收入。但对大多数短视频团队来说,生存与发展并不乐观,竞争越来越大,生存环境越来越残酷,投入成本大、运营门槛高、盈利少之又少。短视频项目怎样变现?存在哪些商业模式?怎样实现可持续运营? 野食小哥、大胃王密子君、阅后即瞎、陈翔六点半等项目快速崛起,采摘了短视频创业的第一波红利。但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短视频各个领域已经形成头部,品牌打造的难度日益增加。 从播放量看,UGC贡献了平台90%多的内容,然而,头部的PGC却瓜分了90%的流量。短视频的品牌需要更多精力和耐心去打磨,变现已成持续发展下去的核心诉求。 目前短视频的变现模式,主要是靠平台分成和补贴、广告变现、粉丝打赏等。平台补贴和分成方面,各大平台策略均不一样。腾讯推芒种计划,为优质帐号提供保底资金扶持。 而今日头条,提供的是一千人一万元的保底计划,不过现在已经停止了,主推的是流量分成。而后入局的阿里大鱼号,采用策略更偏重定额奖金激励,每个月提供一万的现金。据其6月收益数据显示,短视频总体收益上升78%,月度奖金总额1866万元。奖金覆盖在短视频创作者中应还算广泛。 再看国外,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也有类似政策,如果Up主同意Youtube在视频前面插播广告,平台会将55%的广告费用分给Up主。出于对原创者的扶持,Youtube在广告分成方面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广告会通过伙伴项目和MCN公司,分配给UGC视频内容方。反观目前国内的广告分成,并没有像Youtube一样明确的分成标准,各家都比较模糊。
短视频节目《陈翔六点半》 再看另外的广告变现,国内短视频的广告形式一般分为四种:贴片广告、浮窗LOGO、内容软植和视频卖货。然而,由品牌主直接找到创作者投放的这种方式,atv,基本上只属于头部创作者的专利。 中小视频创作者几乎没机会分上一杯羹。再者,即使有了流量,这种变现方式却并不一定顺利,现在如日中天的短视频《陈翔六点半》,单集全网破亿已是常态。但从广告公司拿到的刊例显示,单集视频的广告报价不过20万的区间,有时实际交易价格仅为5万。这和主创团队所在地域、背景,商业拓展谈判能力等都有密切关系。 从收益构成的角度来看,通过广告变现取得的收益,比平台分成和补贴所得的数额一般要高得多。但目前短视频广告市场并未十分成熟,就TalkingData今年5月发布的16年移动广告行业报告显示,在广告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广告形式依然是信息流广告,而视频广告仅仅是其1/3的占比。简而言之,短视频商业模式不甚明朗。 商业模式不明朗,创作成本高等形成了一系列发展问题,平台因而也推出了一系列“治标之方”。在大环境下,短视频创作者如何及时地收割行业红利?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选对方向比持续产出更重要 美拍上月发布《短视频达人发展趋势报告》显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越是内容垂直细分的达人,商业变现就越容易。 目前不管哪种商业模式,流量和变现大多都属于优质的内容创作者,而这些作者的领域,往往是高度垂直和细分的。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是大的品类越不容易凸现出来。比如美食类短视频,在早期发展起来的日食记、日日煮,大胃王密子君之后,能脱颖而出的美食类视频,基本都在大品类下再度细分的,比如野食小哥主打的是户外自食其力、野外餐宿,办公室小野主打办公室奇葩美食做法等。 进入2017年,短视频行业更加注重垂直化。大鱼号刚刚发布的6月收益数据显示,影视剧、动漫、音乐、美食、旅游是短视频收益的黑马领域,尤其是美食类短视频,短短一个月,收益增长的幅度达到120%。 对比拥有粉丝绝对数量高的泛兴趣短视频,垂直细分的短视频在商业变现方面的效能反而更高。主要原因在于,专注细分领域的作者,其粉丝忠诚度一般较高。粉丝忠诚度越高,商业转化力就越强,因而更容易得到品牌主的青睐。
YouTube上的旅游博主Vagabrothers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