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书店,为了摆放更多图书,商家一般将书架设计得很高、很密集;诚品则反其道而行之,将书架设计得很矮、很宽松,所有图书都呈15度角摆放,让顾客能以舒服的姿态挑选。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吴清友不想与顾客建立一种“买与卖”的交易关系,而希望把诚品打造成顾客的一个心灵港湾,一个摆脱喧嚣尘世的精神圣地。
他表示,当你把顾客当成一个“消费者”,你所做的一切也只是让对方掏钱。而如果你把顾客当成一个人,你关注的就是他的感受,你所做的将变成通过诚品、通过阅读与对方“结缘”。为了建立和加固这种“缘分”,诚品书店还从1999年开始向顾客24小时开放。 此外,诚品书店还不惜成本地为顾客提供各种福利,包括演讲、座谈、表演、展览等活动,内容则涵盖文学、戏剧、舞蹈、美术等领域,这种活动每年会举办大约4500场。 对外演讲时,吴清友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台北的诚品松烟店有一个室内乐演奏厅,该厅是全台湾唯一达到国际水准的古典乐室内演奏场所,共有368个座位,光是维护这个演奏厅,每年就要亏掉大约300万元人民币。此外,诚品还有一个大讲堂,有在职讲师600多位,这同样是一个稳赔不赚的项目。 他把自己称作“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无论是公司遭遇紧张的财务危机,还是自己几度在病魔的死亡线上挣扎,他都从未放弃过附加在诚品上的梦想。 曾有记者问吴清友,难道你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诚品?吴清友回答,从来没有想过。他觉得连亏15年的那段岁月是对自己初心的一个检验,他很高兴自己通过了这个检验。 “诚品书店曾经是我赔钱的所在,有一天却也成为鼓舞我心灵的所在。”在2015中国绿公司年会上,回首当年萧瑟路,吴清友却说诚品赔钱的15年,是他一生中最丰富的时间,因为这让他看到了自己对生命态度的诚恳。“我不是一个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认为有兴趣、有意义,或者做一些从来没有人用这种方式做的事情。” 叁 诚品创办28年,吴清友在经营路上经历了数不清的起伏。当然他也清楚如果不盈利,传播文化的志向也无法达成。他发誓,诚品一天不赚钱,他就一天不换车,结果,他的车子开了足足18年。所以他最终选择构建生态,通过其他项目反哺书店事业群。 2006年,诚品信义旗舰店开业时,吴清友就铺开了这种模式,诚品将整栋楼6层都租了下来,但传统意义上真正卖书的只有两层,其余楼层被外包给生活时尚、儿童馆、流行商品和美食等商家,分享其经营收入,而对方依托诚品品牌发展。
诚品真正扭亏为盈,是从依托书籍销售模式转向“百货公司”模式开始。 1994年,吴清友开始将诚建公司整并为诚品书店的餐旅事业处,并将餐旅设备、用品与餐饮等产品概念引入诚品。1999年诚品一度转亏为盈,更在2002年抢下台大医院地下街的经营权,用每天的现金收益解决财务困窘的燃眉之急。 2004年,诚品书店实现盈利。这一年,诚品被《时代》杂志(亚洲版)评选为“亚洲最佳书店”。 然而,即使取得如此成就,吴清友并不认为诚品已经成功,他解释说,“诚品书店只能被称为还活着。”在对外演讲时,他仍一再强调:“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却是我对生命的一种创作和探索。” 这一时期,诚品书店名声鹊起并开始向岛外扩展。 2012年8月,香港铜锣湾希慎广场的诚品书店正式营业,这是诚品走出宝岛的第一步。而在大陆,苏州早在2007年就赴台邀请诚品,而且拨出了一块上佳地段。2015年11月底,“诚品生活”在苏州金鸡湖畔落成启用。 据统计,如今诚品书店每年接待顾客1.2亿人次,其中游客约占一成,对于游客而言,诚品书店已经成为与台北故宫、日月潭、阿里山并列的必游景点。 台湾知名作家,时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说,“台北的诚品书店在广大的华人眼中,是一个重要的’台北文化’地标。这样的书店可以成功,不仅只是一个经营的技巧而已,它需要社会的多元开放,更需要数量足够的、相对成熟的读者群体。诚品的成功,意味着我们有一个人文的空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