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诚品书店早已名声在外,但应该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诚品书店的创立者是谁。直到昨天诚品书店的创立者吴清友先生驾鹤仙去,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都是纪念他的文章,很多人才知道了吴清友是谁,以及他当初创立“诚品书店”的许多故事。 现在,诚品书店在全球已经有接近50家分店,几乎每家店都会成为一个城市标志物,甚至一个旅游景点。在朋友圈里,你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又到了某某诚品书店,然后摆个POSE自拍显摆一下。 但是,究竟有几个人知道吴清友创立诚品书店的初衷是什么?他创办的“诚品书店”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黑马哥去过两次台湾,每次必去诚品书店。有一次,到达台北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钟。放下行李以后,我立即打车去了诚品敦南路店。而这家店,就是吴清友先生在1999年创办的首家“24小时不打烊”的店。
诚品敦南路店,坐落在台北一条不是特别繁华的敦化南路上,路两边都是参天大树,环境非常清净。那天,刚下过雨,天气很凉爽,我下车以后感觉浑身清爽。在书店的门口台阶上,坐着不少不想早睡的年轻人,有恋人们在谈情说爱,也有三俩好友在畅谈人生,那场景安静又祥和。 到了二楼的书店,我大吃一惊。即便已经接近午夜,书店里依旧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大家要不坐在角落里读书,要不安静地选书,安静而有序。我不得不由衷感叹:台湾同胞真是爱读书呀!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台湾人比大陆人素质要高很多、安静很多,可能这就跟台湾人爱读书有关吧。 我还去过诚品书店的另外一家店,店名是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那家诚品书店开在一个商场里,面积比敦南路店要大出不少。开在商场里的“诚品书店”,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书店,而是一座“文创综合体”,除了卖书以外,还会卖一些周边产品、文具和文化礼品。在一些公共空间,还会有一些小型的签售活动或者读者见面会,让图书的作者可以跟读者当面交流。后续,诚品书店在大陆和香港开的一些分店,大概就是这种业态,不只是一家书店,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空间。 估计,很多读书之人都有过开“书店”的梦想,但最终都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卖书不挣钱。1989开始创立诚品书店的吴清友,未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一开始,他就做好了赔钱的准备,他准备了一些本钱,准备赔个5-8年,但是最终却赔了15年。 既然知道是赔钱的买卖,那吴清友为什么还要做呢?首先,吴清友骨子里并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文化人。他做书店不只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想把这种精神力量传达给更多的人。 在一次演讲中,他讲述了他创办诚品的契机和初衷。他说他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在病痛之中读了两本书,让他燃起了开书店的念头。他读到的这两本书,分别是《弘一大师传》和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先生的《文明的哲学》。 这两本书,讲的分别是东西方两位圣哲的故事。两位先人,出身背景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决定用此生去度己度人。史怀哲讲到,大自然是上帝最伟大的创作,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尽在书本当中。史怀哲的句话让吴先生茅塞顿开,开启了他对书店经营的兴趣。 再者,吴先生认为一个人不能只为挣钱和商业利益活着,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一个城市也需要它的“精神空间”。他坦言,没有钱,诚品活不下去。但是如果没有文化,他也活不下去。很多人可以买到香奈儿,但买不到气质;可以买到很好的床,但买不到安稳的睡眠;可以买到豪华别墅,但买不到温馨的家庭;可以买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买到很好的食欲。 当一个人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必须要改变自己,要厘清自己的价值,保有心灵层次的安宁。台湾有一位文学家曾经讲过,活在当今社会,假使没有一点文学和艺术的涵养,日子是很难从容过下去的。生命终究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关口,钱和利益可以买来很多东西,但并买不来安宁。而,书和文化可以。 同时,吴先生认为一个书店应该“以人为本”,atv,当你把顾客看成消费者的时候,你看的是顾客的钱,而没有注意到他是一个人。书店也是“服务业”,而服务业的终极目标就是“精进自己,分享他人”。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诚品书店才会牺牲商业利益,在每家诚品书店摆下差不多400个公共座位。从零售店的经营来说,这些座位是无效率的,应该拿来摆更多的书和商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