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团队三人,他说不打算扩张,想打精品策略。 文| 铅笔道 记者 孙娇 已近子夜,手机铃声响起,电话里,创始人的声音孤独而焦虑。 问题关于战略转型、关于用人裁人、关于找钱。对于杨洋来说,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而他要做的,不仅是一个倾听者,更是一面冰冷的镜子,用逐级深入的追问让创始人看清问题关键,做出自我选择。 他称团队为创业者的陪跑人。他的创业项目——毅立方为天使轮~B轮之间的公司提供投后服务,核心为提供战略定位、商业模式梳理及MVP验证辅导,帮助他们寻找下一轮融资。 过程就像医院诊疗,创始人需要给项目体检,根据检测结果与医生深度沟通,并作出修正,及时反馈修正结果,再不断修正,直到有资本认可。 成立一年的时间,毅立方以企业服务和消费升级两个赛道为切入口,共服务12 个项目,其中有6个项目已经或正在进行下一轮交割,包括美信金融、宠知道等。 注:杨洋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往前走一步” 杨洋与创业公司的初恋,始于3W。2014年,他担任公司传播负责人,为数十家A~C轮公司提供整合营销方案,j2直播,将3W传播的年营业额做到过千万。 但漂亮的数字下,他仍有惋惜。杨洋明白,再美好的营销包装,也无法掩盖项目本身的战略困境和业务不足,拨开迷雾,数据终会暴露真相,只是时间可能延迟到了下一轮投资机构尽调的时候。 “在传播这条流水线上,团队不断在寻找新的客户,把他们送上传送带,又眼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中的大多数走向死亡。”他时常想,要是再往前走一步就好了,如果那个项目在天使阶段就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可能多跑一轮。 这个想法驱使他找到了36氪。彼时(2015年),36氪覆盖多数早期项目,直播,对杨洋来说,恰好是一块方法论的试验田。 而他的方法论,形成于17年的工作经验之中。2000年伊始,杨洋担任央视《对话》栏目导演,邀请嘉宾包括为华润打出并购牌的宁高宁、几年内将蒙牛销售额连番数倍的牛根生,以及创造互联网投资神话的软银孙正义等。 杨洋形容,“那段时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总站在看台上看别人游泳,自己也得下水游一游”。2007年,他加入金山,负责市场。时逢金山上市,开启从硬件公司到互联网企业的转型,他亲历了一个传统企业在转换轨道过程中的选择与无奈。 他意识到:创始人需要一面镜子,一面冰冷而理性的镜子,引导他们分析每一步的选择——每一步选择的结果——要达到的地方。 “抓住好项目” 面对氪空间每一期入驻的30个项目,杨洋重新搭建了为期三个月的孵化服务体系,将之前涉及融资、招聘、法律、管理的面面具到式课程转变为3.5堂课,包括股权结构梳理、战略模式分析以及MVP验证(最小可行性验证),再加半节融资课程。 在为期三个月的免费孵化时间内,项目经过第一个月的培训之后,将会进入核心的一对一诊疗时间。创始人需填写类似于体检表的诊疗表格,明晰项目市场、客户、提供的价值,如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或者解决问题等。 随后,团队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一对一闭门十级追问,在几轮的追问中驱使创始人不断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好的模式可以由一及五、及十,但很多创始人往往在三四轮问题之后就招架不住了。”此时,创始人需要对模式做出修正,并以数据结果反馈。 期间,杨洋接触到宠知道。三个月的孵化结束时,创始人正面临C端困境。本打算为宠物店和宠物医院导流的模式在日益精贵的流量面前,举步维艰。 “如果继续C端,将会付出什么成本,结果如何?转向B端,到底是针对宠物店、还是宠物医院?两者的消费频次如何?……”在与CEO的闭门会议中,创始人需要经历杨洋团队的层层抽丝剥茧,将落脚点定在一个可实行的点上,如调研B端机构的消费频次,并在一段时间内给出数据反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