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互联网产品?文章提供了两种思考思路,分别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互联网产品。
很多初入互联网行业的人,对产品的理解会感到有些困惑。因为受周围同事们的影响,他们会将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定义为产品,产品=事物。在各种场合只需要把语境里“事物”两字改成“产品”,仿佛立马就成互联网圈的语境了。比如在去食堂吃饭的场景下,这饭卡,j2直播,产品;充值程序,产品;刷卡机,产品;各种菜系搭配,产品;对面拉面师傅,产品(额,算是用户吧,这个,说起来也是产品了,进化论-生物体)…… 这种泛产品的认知论很有趣。事实上,自从互联网产品概念开始普及,产品思维也开始泛滥。在各行各业只要沾上“互联网+”,很多问题都会套用一通产品概念、产品思维去解读。 譬如产品全周期概念,产品交付,产品迭代等等。 这种认识,有把各种抽象事物设定成具体产品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可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却也很考验创造力。 数据智能的起点是产品化,一个新的场景如何在线化数据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曾鸣,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 那么,产品到底是什么呢? 01.一度识别 得到专栏作家刘润,从商业的逻辑定义过产品的概念,我觉得很有启发意义。他说: 边际交付时间越大就越是服务业,越小就越是产品。 先普及一个小概念: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曲线图 举个栗子:比如生产iPhone,这是可以流水线批量生产作业的,每生产一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种就是产品。与之相对的,是服务。比如理发师,给顾客A理发,就没法给顾客B理发了,边际交付时间很高。所以理发算一种服务。 还可以拿成衣定制举例,从边际成本要素逻辑推论,越偏向于私人高级定制化,也就偏向于服务。除非私人高级定制化衣服也能流水线作业,边际成本变小。而越是快消品类走量的衣服,越偏向于产品。 用边际交付时间来进行判断,就可以很清晰区别项目和产品的关系了。 从项目的角度看: 一个项目,从立项到上线,看项目交付时间的长短。为达到客户需求,满足最终项目验收要求,项目组所花的时间越长,越偏向于服务,越短越偏向于产品。 整个项目交付时,可能集成了很多产品,集成的产品越多,那么就会越压缩整个项目的时间成本。 如果一个项目全是产品的集合,那么这个项目就是一个打包的大产品集了。 如果一个项目里没有一个产品,那么就需要从0到1开始提供建设服务。等交付完之后,项目方可能会对项目进行拆解,分割成一个个产品模块。等再做相似项目时,就可以快速组合产品去交付。这是理想状态,并不是每个项目之后都可以拆解成产品的。 在To B端的很多项目,是包含许多产品的。所以,你会看到To B市场,一个项目经理总会带上几个产品经理。 从产品的角度看: 一个大的产品搭建完,上线后会面临迭代和升级。随着产品战略的升级或者市场的需要,需要加入很多新的模块,打造更多相关联的子产品出来。那么就会专门给子产品立项,以项目的方式来启动建设。比如微信是一款大产品,下面的红包、摇一摇、朋友圈、小程序就是新添的子产品了。每个子产品又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细分的子产品。如果产品需要更多时间来交付(上线)那就越偏向于项目。 在To C端的很多产品,就包含着许多为生产其子产品的项目。所以,你会看到在To C市场,一个产品经理总会带上几个项目经理。 02.二度识别 然而上面刘润老师的这条标准,是商业性质的通类界定。无法对互联网产品做深度的识别。 无法对互联网产品清晰的识别,就很难领悟到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更无从领略到互联网产品的真正价值。 那么什么才是互联网产品的本质? 在《智能商业20讲里》,曾鸣教授对产品的本质做过精准的定义。他说: 产品的核心是建立跟客户互动的界面。 比之于那些泛产品化的观点,这个定义看上去要狭隘很多。但却道出了互联网产品和其他产品的核心区别。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