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产品的用户都是分层的,从核心用户群到泛用户群,用户密度逐步减小。 以手赚产品为例,用户下载指定App,赚取1-3元奖励。一个月赚20块钱左右。这类产品用户的特点是什么呢? 碎片化时间多 收入低缺钱 分析后发现,最核心的用户是宝妈。时间碎片化严重,做不了兼职。孩子又是人肉碎钞机,非常缺钱。这类用户的LTV最高,粘性最好。 其次是小镇青年,生活清闲无聊,乐得花几分钟赚2块。 最后是刚毕业的学生。 如果我选择新浪粉丝通,定向投放宝妈,我可能每天能拿到500个注册,成本10元/个。如果我想扩大量级,我只能增加投放维度,把小镇青年也加进来,每天拿到2000个注册,成本就变成了15元/个。如果还要提升量级,我只好向刚毕业的学生投放广告了,最后成本可能提升到20元/个。 为什么会这样? 从核心用户到泛用户,人群规模越来越大,竞争者自然也越来越多。而需求模型告诉我们,竞争者越多,价格越高。 这个定理有两个推论。 一是渠道的实际价格,可能会高于测试价格。因为测试的量级一般很小。扩大量级后,价格必然上升。 二是起量快的创意或者投放方式,成本更高。起量快意味着圈到了更大规模的用户。 (创意是指广告的展示形式和内容。比如下面的广点通广告。) 2)时间定律:同一个渠道,越早进入,CAC越低 在需求模型中,渠道价格是供求双方动态博弈的结果。因此,越早进入,CAC越低,攫取的红利期越长。 10-11年的微博,10-12年的知乎,13-14年的微信公众号,都是红利期。 同时,渠道在最开始,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或作出规模,往往会作出大幅度的让利和补贴。 比如微博最开始做众筹业务的时候,会将一部分资源打包,作为服务方案提供给参与众筹的优质商家,这些资源如果单独购买,可能需要几十万。 3)精准定律:不同渠道,越精准,CAC越低 越精准的流量往往越贵,越泛的流量越便宜。因此很多老板倾向于购买便宜的流量,心理想着:这么大量级,说不定洗出来用户比其他的还便宜呢! 可惜最后往往事与愿违。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聊过,流量≠用户,因此流量价格≠用户价格。 越泛的流量,竞争者越多,最终用户价格势必越高。 因此,聪明的方式,是寻找精准渠道。同时要注意,精准是相对的,由于产品模型,用户特性的不同,其他人的泛渠道可能正是你的精准渠道。 举个例子。友宝现在开始涉足微信加粉业务。买水和零食的时候,它会引导你关注某个公众号,然后领取0.5元的优惠券。 这个渠道,对于其他公众号来说,是非常泛的流量,成本必然高。但对手赚产品来说,却是非常精准的渠道,都是相对爱贪小便宜的人。 所以各位运营总监,直播,渠道经理们,评判一个渠道的首要条件,是精准与否,而非价格高低。 三)终于,我们有了方法论 现在,重新审视渠道三大定律: 量级定律:同一个渠道,想要获得的量级越大,CAC越高 时间定律:同一个渠道,越早进入,CAC越低 精准定律:不同渠道,越精准,CAC越低 你会发现,我们需要的操作系统已经浮出水面。 1)先占领精准渠道,再考虑泛流量 不要用流量价格去评估用户成本。不要盲目尝试低价的渠道。 先迅速的占领精准渠道,当对量级的要求更高的时候,再考虑泛流量渠道。 2)提升量级,保证利润和增速的平衡。 还记得我在《3个步骤+3个模型,极简数据分析法》里提出的多维坐标模型吗? 把渠道按成本和量级排布: 对不同渠道,将B、C象限的渠道,通过创意和投放策略,放大量级,向A象限拉。砍掉D象限渠道。 对同一个渠道,尽可能的扩大量级。量级扩大必然引起成本上升,所以你要控制好利润率和扩张速度的平衡。 3)钱该烧就烧,别怕亏损 该不该烧钱? 如果你抓到了渠道的红利期,请尽情烧。红利期真的很短。 最傻的是红利期的时候不烧钱拿用户。过了红利期只能高价购买流量,给产品续命。 亏损可不可怕? 如果LTV>CAC,为了迅速扩大体量导致的亏损并不可怕。控制好融资节奏,资本市场会为你的亏损买单。因为你只是亏一时。 如果LTV<CAC,用户大批流失,或者毫无转化,你还一面拼命烧钱扩大规模,这种亏损才可怕。 4)保持敏锐的嗅觉与好奇心,及时跟进新渠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