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了? | 来有理有据的回应“你为啥还单身” 2017-07-12 20:59来源:北大新媒体 原标题:为什么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了? | 来有理有据的回应“你为啥还单身” “儿孙满堂、承欢膝下···”曾是传统中国社会对幸福的的注解;“一栋房子两台车,两个孩子一条狗”则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虽然对中西方对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幸福的家庭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单身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态。据皮尤研究中心数据统计,在过去半个世纪中,atv,人们的初婚年龄推迟了五年,达到历史上的最晚记录。 今天,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这意味着差不多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选择独居。独居人口占美国户籍综述的28%,独居者已成为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远远超过了核心家庭(夫妻及未成年子女)、多代复合式家庭等其他形式。18-34岁的独居年轻人约为500万,而1950年这一数字仅为50万。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独居人口都在急剧增长,从1996年的1.53亿增长到2006年的2.02亿。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范围的独居人口的增长呢? 社会生产单位的变革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说:“在人类历史上,个人第一次成为了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男耕女织家庭结构既是人口的基本构成,也是经济生产的基本单位。男性在田里进行耕种,女性为其洗衣、做饭,支撑其日常生活。没有婚配对男性而言,无法维持其正常的生活,对女性而言则没有基本的收入保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缔结婚姻是个人的必然选择。 进入工业化时代,“福特制”成为工业生产的基础模式,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并非男女组成的家庭,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人。食堂、澡堂、洗衣房为工人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单身的男性和女性即使不参与婚配也能够有稳定的收入、保障日常的生存,这样,男女分工合作的社会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 单身是一种个人主义的选择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在社会从传统的农村集舍向现代工业城市发展的过渡期,个人主见成为一种宗教式的实体。”无独有偶,备受推崇的美国英雄电影的典型叙事:“主角父母被杀害--经历重重磨难拥有超能力--拯救城市/国家/地球”也刻画了个人的英雄主义。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也将个人主义成为美式生活的伟大口号。 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者西方文化、大多是独生子女的80、90后一方面思想更加的开放和自由,另一方面不同于上一辈接受的集体主义的教育,因此对于个人主义更加推崇,追求着个性化、舒适、有趣、不受牵绊的生活。这些与传统家庭所推崇的责任、牺牲相去甚远。 互联网化便利的生活 移动互联网与过去的媒介相比更加个人化。所有的应用都基于用户个人的选择,用户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所需的服务,服务商也乐于基于用户的使用行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锁定用户。对于那些希望独居的人,互联网提供了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可能性。诸如陌陌、探探的社交软件能够让人们迅速与他人结识;知识社区、资讯软件提供关于外界的最丰富的讯息;快手、斗鱼等直播平台、纷繁的视频内容、多样化的游戏填满了用户的空余时间。020的外卖到家、快递到家、清洁到家服务解决独居者关于日常生活的后顾之忧。 然而独自一人的老年生活并非易事,养老与送终、疾病与健康问题都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但有可能因为独居而更加难以解决。独居率较高的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日本皆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能够为现代国家的公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但目前我国的福利制度、配套基础设施并不完备。同时,独居者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则面对更多的挑战:社会舆论对于年长且单身的群体还不够宽容,甚至还出现“剩男”“剩女”这样略带贬义的词汇。就个人生活而言,年轻时个人生活总能够丰富充实,但是当年龄逐渐变长,面对亲友故去、精神上的孤独会更加难以承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