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极简又不失品位的iPhone6/6 Plus手机壳值得推荐?”这则创建于两年前的知乎提问吸引了28136人关注,上个月刚有人贡献了第759个回答。 人气最高的回答来自“唐麻袋”,回答后面跟着8019次赞同,384条留言。2015年寒假,大二学生唐麻袋在知乎、豆瓣、淘宝等平台泡了好几天,j2直播,终于找到了心仪的手机壳:软壳磨砂质地,墨蓝底色宛如浩瀚星空,八大行星错落其间,孤独又永恒地运转。 唐麻袋告诉《博客天下》,那是她第一次为男朋友买手机壳,认真做了功课。随后,她花了两天时间截图、码字,将丰硕的研究成果——淘宝收藏栏里近20家手机壳店铺及其代表作品悉数“移植”到知乎。 花样百出、价廉物美的手机壳正在不断俘获年轻人的心。 唐麻袋平均一年换一部iPhone,手机壳的更新速度以月计算——软壳的透明边框发黄了,换;春天与带花纹的图案更配,换;炎炎夏日,蓝色手机壳瞧着清爽,换;甚至实习单位产品的主色调,也会引起她换同色手机壳的冲动。 如果说换手机壳是一种瘾,“上瘾者”唐麻袋并不孤独。微博上,来自河南洛阳的“瞎捉急”一天买了6个手机壳;广东女生“-曹安琪”已有56个手机壳,还想买新的;坐标湖北的“ZAZAKIXI”买了一堆手机壳却不用,最近正在反思要把买手机壳上瘾的毛病“改一改”。 好看、个性和秀恩爱 “要感谢苹果的工程师把手机设计得那么不经摔。”从事手机壳配件生意5年的江灏宇笑称。2010年热卖的IPhone4直接带动了手机周边产品的火爆销售,余温至今还未消退。 在那之前,手机壳以保护者的姿态低调存在着。上世纪90年代,往皮带上挂大哥大是商务人士时髦的最高境界,行人看不到稀有的大哥大的真面目,因为它总是被或黑或棕的皮质保护套紧紧包裹。后来,市场上出现过以棉布、绒布制成的手机保护套,它们工艺简单,面目苍白,功能性多于装饰性。 2011年暑假,大一学生徐璐从父亲那里接过了人生第一部iPhone,随即一头扎入手机论坛,花了3天熟悉手机系统。她从别人的经验贴中得知,这部手机“身子娇弱”,须用膜与壳全方位武装。淘宝上琳琅满目的手机壳进一步刺激了她的购买欲,她前后换了10个手机壳。“手机就是给你直接用的,套什么壳子啊。” 看着她如此折腾,崇尚裸机的父亲嗤之以鼻。 2016年,徐璐在苹果官网下单iPhone7,下一秒便如条件反射般打开淘宝搜罗手机壳。她看中了一款透明内镶钻的手机软壳,上面的彩绘樱花树与玫瑰金的手机后盖相得益彰。“同事们看到都说这个壳很好看。”那是徐璐首次因手机壳而获得很多人点赞,直播,“内心有点小得意。” 作为朋友圈里的手机壳达人,18岁的李豌婷经常听到类似的称赞。2012年迄今,她用过6台手机,换过超过80个手机壳。 对李豌婷来说,手机壳是心情的一种表达。最近,她正在谈恋爱,心里冒着粉红色泡泡,浑身洋溢着小女人气息,衣裙是雪纺质地的,手机壳是浪漫碎花图案的。她的手机壳还能扮演秀恩爱利器——一张拍立得情侣照放进透明壳子里。 一个月至少买一个手机壳已经是李豌婷的习惯。于她而言,买手机壳需要机缘,而机缘建立在足够耐心的基础上——无论手头宽裕与否,她都会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浏览。“每次买手机壳我的心情都很好。它是比买衣服鞋子便宜很多却能让我心情愉悦的方式。” 对手机壳着迷的不止是女生。沈鹏云上一部iPhone7用了半年,更换了10个手机壳,购买费用将近千元。他频繁换壳的原因一半理性一半感性:妥帖保护能换得可观的手机出手价。而手机设计日趋相似,“不同造型和质地优良的手机壳反而成为我们个性与品位的象征”。 沈鹏云热衷于为不同的场合搭配调性相符的手机壳。若是参加户外活动,他会挑选一个保护性佳、深色系的手机壳。若是与同龄好友聚会玩乐,他往往换个色彩明快的。 25岁的陕西公务员黄哲抽屉里保存着11个手机壳,有透明硬壳、红黑磨砂壳,也有梵高的《星空》和大象图腾纹样。“手机壳没有最好看,只有更好看。”自诩为“伪文艺青年”的黄喆说。 手机壳“剁手党”争夺战 消费市场迅速对年轻人剁手的冲动做出反应。 苹果公司主打官方手机壳,并与其他手机壳品牌开展授权合作。三星、小米等手机厂商,也纷纷涉足手机壳业务。文化IP视手机壳为新的衍生品。美国迪士尼、日本Hello Kitty以及韩国的Line Friend,均不遗余力地为手机壳增添软萌的卡通元素。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