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9 21:01来源:虎嗅网 原标题:《冈仁波齐》的成功:站在“朝阳区三十万仁波切”的肩膀上 文/徐梓豪 “没有高潮,没有意义,这就是人生。” 不少观众在看完电影《冈仁波齐》之后,在自己的社交软件上转发了这部电影的宣传语。 正在不断趋近1亿票房的《冈仁波齐》讲述的是芒康一个小村子的十一个藏民向2000多公里之外的神山冈仁波齐朝圣路上的故事。导演张扬在电影筹备期间没有准备剧本,也没有聘请任何专业演员,一切都为了给观众呈现最真实的画面。作为一部低成本的艺术电影,《冈仁波齐》最初被大家相信的在影院的命运大概就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但就是这样一部小众电影,却在上映两天之后强势逆袭。 因为电影在口碑上的爆棚,豆瓣评分达到7.8,远远高出同档期的进口大片《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以及同为国产片的《逆时营救》和《反转人生》,截止到7月6日,院线票房已过7400万。《冈仁波齐》这样一部“全程都在行走和磕大头组成的纪录/公路片”,无疑成了惨淡的上半年国产电影成绩单里的最大惊喜。 回望近两年来国内口碑上乘的艺术电影,如 《路边野餐》(豆瓣评分7.7,票房647万),《长江图》(豆瓣评分6.8,票房327万),《八月》(豆瓣评分7.1,票房434万),以及同为藏地文化题材的《塔洛》(豆瓣评分7.7,票房105万),单从院线票房上来看,即便是在同档期并没有重量级进口片作为对手的情况下,这些艺术电影也没有在院线拿到理想的成绩。 因此,为何这次的《冈仁波齐》在艺术电影常年不能俘获院线票房的情况下,却能成为现象级“爆款”? “北京朝阳区有三十万只散养的仁波切” 据《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资产为1万至10万美元的中产阶层比2000年翻了一番,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约3亿人。”这些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中,除了从不断向上攀爬的过程中获得社会地位以及财力上的提升,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面对患得患失的身份,面对想要将自己的格调和阶级地位的优越感与大众区分开来,佛教——特别是有着异域文化特质的藏传佛教成了他们中产生活里特别的组成部分。某外媒曾评价说,“中国需要某种东西来舒缓本国中产阶级承受的压力。佛教无疑比苯二氮平类药物(一种镇静催眠药)要好。” 如果说佛教只是中产阶级的“麻醉药”,那对富人阶级来说,佛教则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在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一篇报道中,“一项针对中国最富有人群的调查显示,atv,这些人中信教者的比例高达50%,其中三分之一宣称信仰佛教。”众所周知,随着上世纪90年代港台娱乐明星几乎是集体性地信奉藏传佛教的风潮开始,越来越多的内地成功人士也开始追逐藏传佛教的圈子。作为藏传佛教转世修行者的活佛,现在流行称作“上师”和“仁波切”,成了明星富商官员追逐膜拜的主要对象。“找一个仁波切,虔诚地成为他的弟子,这不仅代表着一种成功人士的格调,j2直播,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产、富人追捧藏传佛教,活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前两年盛传的“北京朝阳区有三十万只散养的仁波切”以及微信上数以百篇有着“10万+”传播广度的关于活佛的文章都是再明显不过的流行文化痕迹。 网络上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在朝阳区辽阔的大地上,生活着数以千计的仁波切,其中约80%说话带东北口音且长相有浓厚的在《乡村爱情》演员海选第二轮被刷掉的感觉,约90%从来没完整地看过任何一本佛经且对任何佛学相关的问题都会回答这是密法不可说,约100%只有在听到‘供养、双修’的时候会精神振作。” 而据《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显示,截止2007年,中国现有藏语系活佛仅1700余人。直到2016年1月18日,随着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正式上线,中国大陆关于仁波切的这场大戏才暂时平息。 回到电影本身,《冈仁波齐》里虽并无提及任何关于活佛的情节,但题材本身仍然吸引大量藏传佛教的中产及其富人信徒。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