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是介绍高新科技带来的变化,新的产品新的场景新的应用新的价值,有的则站在运营商的视角,介绍如何开展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可以说,设备商比运营商自己还着急,拿出一个又一个新概念,希望运营商走出"增量不增收"的困境,重现曾经的辉煌。 运营商自己的算盘 自打通信业务从话音为主转向流量经营,量收剪刀差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技术进步让通信越来越便捷、高效、快速、便宜,为了满足业务发展,运营商不断投资把管道加粗,把存储加大,把网络升级。 然而,这些投入的边际效益越来越差,花了钱却不能带来收益的增加。 运营商一直在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思考,但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实,运营商心里也明白:增量不增收与基础设施能力关系不大,因为运营商开展的是同质化竞争。 都是同样的设备供应商,同样的技术标准,甚至同样的施工单位,网络方面能差多少? 即使某一家开始有先发优势,只要建设资金到位,后来者还可能少走弯路少花钱呢! 所以说,要在通信能力方面拉开差距,还真是挺不容易的。 在通信网络同质化的情况下,价格战是最有效的。为了在竞争中生存,运营商不得不频繁使用价格杠杆,力图发展用户持续获取收益。 而互联网的崛起,不仅在业务的多样性、灵活性以及舆论宣传等方面,冲击着运营商的市场地位,还让运营商曾经的线下渠道优势逐渐消弭。 未来何去何从?运营商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 其中一部分人,在极力推动运营商进行互联网转型,或者基于通信技术推进信息化解决方案。 在各种论坛展会上看到,大家畅谈通信行业如何转型发展迎来第二春,并拿出成功案例和应用场景来证明:运营商还是很有前途的。 这些人与设备商沟通得最为投契。但客观来说,这些案例和经验还不足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和复制,实际产生的价值也经常被质疑,甚至被人解读为"自嗨"。 互联网行业与通信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同,而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段更是有天壤之别,所以在互联网人眼中,即使设备商和运营商照猫画虎式地做成了一些OTT业务,也与真正的互联网差着好几条街。 所以,如今运营商内部的主流声音,是踏踏实实做好管道。 运营商有健康稳定的现金流,企业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如果将注意力聚焦在管道,高举降本增效的大旗,搞好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还是能活得不错。 至于开拓创新,往往都是钱花掉了,收入却没上来,结果就是"瞎折腾"。 持这种观点的运营商人,对企业往往有很深的感情,但他们不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开奖,认为如今的运营商一动不如一静,把管道做好,照样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对网络升级、业务拓展等行为有抵触情绪,在他们眼中,忽悠运营商的设备商和咨询公司都是"奸商",运营商应该走设备白牌化等降低成本的"发展"路径。 但这两类运营商人群,他们都需要对设备商提出网络、设备、业务等需求,提升稳定性、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业务新模式。 这就很容易让设备商产生错觉:运营商转型发展的思路尽在掌握。 其实,运营商还有一条发展路径,就是不再仅靠通信业务赚钱,而是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产业布局,同时强化基础设施拉动产业的规模发展。 比如,先在平台、应用、终端等领域布局,再把通信底层基础设施升级,当物联网整体发展起来,这些方面的投资就能给运营商带来回报。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中国移动积极推进5G的思路了:此前已经成立的终端公司、物联网公司、政企公司等一系列专业机构,在研发方面"一体三环"的布局,高调成立却又在低调运作的投资公司,这些是为5G时代发力储备的力量。 未来的中国移动,是要从连接收小钱,靠产业链挣大钱。 转型、做管道、资本布局,运营商的这三条发展路径,后两条路都会导致设备商和运营商渐行渐远。 如果运营商走低成本运营模式,就很可能延缓发展节奏,减少设备采购,这对设备厂商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而如果想通过产业布局来提升收益,虽然网络发展和演进还会持续,但是设备商就不再是运营商的主要领路人。 总之,即将到来的5G时代,可能是运营商和设备商最后一次同舟共济了。 之后的路怎么走,需要早作打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