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案例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还有不少。比如,在行业哀鸿遍野现状下,依然保持高度影响力和盈利上升势头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再比如,“夜听”第一条“不请自来”的高品质、高价格互选广告……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广告是内容(媒体)行业一种非常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但绝大多数内容创业者(自媒体)都无法靠广告为生,而是要走符合自身定位的内容电商、知识付费或商业闭环(如企业自媒体)模式。 今年初,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就在《 2017 年,内容创业拼什么》一文中指出: 未来广告投放主要集中在渠道和头部大号,腰部的内容创业项目,广告上只能“别人吃肉自己喝汤”。影响力在腰部的,通常都是垂直性质,无论是内容垂直,还是地域垂直。垂直内容创业项目,必须着眼于交易价值,这是应战头部大号的唯一机会。 什么是优质内容?不靠数据不行,盲从数据也不行 很多内容创业者也许会说:我很努力也很踏实,坚持输出优质内容,为什么还是没有回报?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判定“是否坚持”,二是如何判断“内容优质”。缺乏参照系,缺乏用户视角,都很难回答好这两问。 在“坚持多久才能获得回报”方面,传统媒体的一个数字或可参照:新创办的一份报刊,正常出版情况下,一般需要2-3年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而在“什么是优质内容”层面,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后推进的创新与改革可作为一面镜子。 贝佐斯个人身份收购《华盛顿邮报》后,除了扩充采编团队和新增技术团队,最重要创新和变化是给报社导入“关注技术和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思维模式。 比如,管控流量,并用流量数据反哺内容制作,标题的A/B测试,积极参与使用Facebook交互式媒体内容创建工具Instant Articles,开启内容管理平台“弧”(ARC,一个可根据数据来测试网站头条、新闻故事是否受读者欢迎的技术平台)等。(可参见拙文《<华盛顿邮报>逆转,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买下它做了什么?》) 是不是数据最好的内容,就一定是优质的?未必。 贝佐斯 6 月21日强调,实时数据而非滞后数据,才是真正有用的;技术运用有其平衡点,要避免成为盲从科技的奴隶,“我永远不会要求任何人盲目追随数据,但对那些完全不在意数据的人,我也会怀疑他”。 他还提到,目前互联网程序化广告,不利于深度调查新闻报道。需要付出大量成本的新闻报道,必须创造用户付费购买的模式。 “过去新闻行业用20年让大众以为新闻是免费的,但读者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他们明白高品质新闻需要成本,也愿意为之买单。”贝佐斯说:“所以,请写得准确且精彩,人们会很乐意付钱的!” 投资人别逼内容创业者做“自己都不信的内容” 6 月 26 日,一位资深媒体人在朋友圈晒出某公号 6 张截图——推送文章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的广告或鸡汤,并附评论“好好的超级大号,自己作死,只好取关”。 这是一个千万粉丝级的大号,在业界成名很早。 事实上,最近有不少百万粉丝级大号也有“作死”迹象,可能原因是拿了投资之后一路狂飙,拼了命地做商业收割变现,推文全是广告、电商暂且不说,关键是这些推文越来越劣质。 想起年初《人物》杂志对一位传媒&投资大亨的报道,他投资了国内一家知名互联网新媒体。 报道提到,这位大亨有时会收到这家新媒体创始人的微信,“说头又炸掉了”。在他看来,这是内容创作者被打扰了,“很多投资人会天天去烦他跟他谈估值”。而他不会,他尊重内容创业者需要保持自己的世界,atv,并帮助他们;他有发现内容人才的敏感度,而他的谦逊和尊重,又很容易让内容人才跟他产生黏性。 考虑到监管层面因素,也考虑到内容领域商业变现的特点,内容创业其实比其他领域创业需要更多耐心,也天然地附带一些理想主义和情怀。 一些投资人,就算做不到完全尊重内容创业者,至少也可以稍微放慢脚步、耐心地等一等,底线则是不要抽鞭子逼着内容创业者“炮制和发布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内容和广告”。 高质量内容一直有市场,商业变现可交给专业平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