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6年10月成立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为标志,万达明显加快了互联网布局,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万达的步调则来得更快。近日,万达网络科技集团的网络信贷产品——万达贷,实现了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以后不再只是受邀客户能使用,广大潜在的消费信贷用户都可以在手机应用商店里下载万达贷APP,注册申请贷款。万达贷授信额度最高20万元,日利率最低至0.02%,支持随借随还。 消费金融火热,万达贷探索新模式 步入聚光灯下的消费金融市场,万达贷是新模式的探索者。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消费信贷总量达5.9万亿,占总消费的19%。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市场消费信贷产品的增加,消费金融强大的发展潜力必然会进一步释放。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占消费支出25%的水平测算,到2020年,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就将超过10万亿。 正因如此,消费金融遍地开花,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电商平台等的纷纷入场布局。作为营收超过2500亿的商业集团,万达自然不甘缺席,更何况金融板块素来为王健林高度关注。 经过在第三方支付、活期理财等细分市场的探索后,万达2016年开始了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局,相继推出飞凡卡、万能Cash和家装分期等多种金融产品,其背后是万达试图将线下资源和商业平台转化成金融产品。 金融场景化:万达贷连接消费场景和金融 火热的消费金融面前,万达的境况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拥有庞大的实体消费资源和客流,掌握丰富的消费数据,其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将线下消费场景与线上金融产品连接起来。 万达为何适合做消费金融?王健林最津津乐道的便是庞大的消费者基数。移动互联技术模糊了金融、商业、消费、社交等边界场景,零售行业场景化、碎片化的服务变得越来越普遍,金融服务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将以往复杂的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 消费金融场景化已成为业内趋势,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莫不如此。场景愈加丰富,意味着用户访问的入口越多。万达贷此次产品升级,不仅惠及更多用户,从原有的白名单邀请制走向开放申请,在用户体验上也更上一层楼,更符合手机用户习惯、界面更加友好,用户下载万达贷App即可线上申请,而提交更多身份验证信息增加授信额度和通过率。 “实体+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 王健林提出万达消费金融2020年要达到个人信贷2000亿元的明确目标,2020年万达网络金融覆盖全国至少5000个大型商业中心,其中万达自己500个左右;每年到店客流400亿人次,覆盖7-8亿消费人群;飞凡卡发行5亿张;按每个商业中心每年销售额10亿元计算,年总消费金额将达到5万亿,成为世界超级O2O平台或者说是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消费平台。 但这个目标实现绝非顺其自然,从消费者到消费行为,从大数据到征信再到网贷,一环扣一环,有了大数据才能做征信,征信完善了才能保证消费金融的风险可控。所以,大数据是消费金融的基础,征信则是互联网金融的命门。 大数据解决的是有效连接,atv,所以必须精准,要能通过高频的数据交互积累来精准分析用户行为,没有高频、实时交易的量很难做到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的积累有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多少亿到店客流并不是天然地变成大数据。面对这个问题,去年10月,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从万达金融集团独立分拆出来,飞凡与快钱支付、征信公司、网络信贷公司等互联网金融公司一起,都被归入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下面。同时,飞凡通过自己的数字通行证——飞凡通,一端通过飞凡APP对接各类场景,包括依托万达广场的各类消费品牌、电影、酒店、医疗等,另一端则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储值服务、理财服务、保险服务、贷款服务及征信服务等。万达消费金融的目标,是全面覆盖购物中心的投资者、运营商、入驻商家和消费者,提供针对性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因此,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拼图,万达贷被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用户数据获取更为有效,在获客、场景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但不得不面对个人征信带来风控问题。要实现快速的市场渗透,终归要回到如何提高审贷效率、降低违约率的问题上。万达贷以线下实体市场场景为依托,结合客户申请流程中的行为动作习惯,通过关键字匹配、信息交叉验证、风险建模等技术手段,对客户进行画像及违约概率分析,提炼出信用数据和信用评估结果,构建客户评分模型。通过这些技术,解决了不少消费金融公司难以接入央行征信,无法获得权威的征信数据问题。同时,通过“实体+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将前期构建的客户评分模型,输出到整个万达乃至整个社会的商业生态之中,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