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知识是世间万事万物最本质的东西,是事物的底层规律。学校把知识分为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等各种学科,但我们在读书学习时,一定不要有过强的学科意识。 世界本来没有这些标签,很多知识(临界知识)是相通的你在学历史时,要看到历史中的管理学,你在学经济学时,也不要限制自己用经济学解释历史事件。 书读得多了,你可能有这样的发现:很多同类型的书其实差别不大,无非是在变着花样说同一个理论、知识;或者它们的外延是不同的,但是根基是同一个理论、知识。 大牛们都是“临界知识”的富有者,atv,各种概念、理论、知识在他们脑袋里构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把读来(输入)的信息,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融会贯通,或者说信息被思维模式组织起来,便于记忆索引,而不是一片散沙。所以他们可以做到”记忆力非凡“,说话写文章,可以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就像《神探夏洛克》里面的福尔摩斯一样,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构建起自己的记忆宫殿,让所看所听形成知识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获得临界知识? 至少要学会五个方面: 1、要提高认知深度 比如我们在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试着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思考,以便让回答更深刻、有用。这方面《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老师有这么几点看法: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作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作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试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 经过我们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这,差不多就是“临界知识”。 2、要有发现底层规律的意识和欲望 从更高层次讲,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三流的学习者囤积数据,二流的学习者保存信息,一流的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底层规律。 当有了底层规律的概念,读书学习就变成 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3、以慢为快 打仗讲究兵将神速,读书万万不可以快致胜,也并非以多致胜。读书一味求快求量,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的阻塞”,没有花真功夫死磕那些基本道理,基本概念没有彻底弄明白就直接跳过,造成自己知识的阻塞。好比把一堆糖块倒入水池,水少糖多,难以溶化,导致下水孔阻塞,而一块一块放,水多糖少,反而溶化的快,糖水吸收顺畅。 4、吃透那20% 每本书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有价值,按照二八理论,那20%的信息才是关键,实际上的确如此,写书的状态与写文章不同,因书的篇幅大,作者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啰嗦。我们读书的状态也不要从头到尾一个“劲儿”,应懂得张弛有度,与那20%的关键信息死磕到底,吃透参透,把它转化为提高理解力的临界知识。 5、绿灯思维 怎么理解绿灯思维呢?我们来看下什么是红灯思维,红灯思维的场景你应该见过: 当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时,就想第一时间找理由反驳。这是“习惯性防卫”心理,当我们在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我一定要找到理由来反驳它。 而我们要建立的绿灯思维是,当你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你应该想“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