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上影节,王长田曾总结“入行没几年就拿百万年薪,我们这个行业太浮夸了”。话音未落,光线便传出再裁员的消息。 连同昨日(7月4日)上午媒体们对光线传媒宣布裁员10%的报道,这已经是光线传媒连续三年大规模裁员了。 报道称,从光线内部人士了解到,光线传媒副总裁李晓萍在上周一的全体员工例会上宣布将裁员10%。 也是副总裁李晓萍,去年9月初在光线的一次员工例会上,李晓萍宣布光线将裁员20%。而这种“裁员惯例”追根溯源是在2015年,彼时由于电视剧、栏目制作以及广告业务的不断萎缩,光线传媒解散重组了电视事业部,将部分人员分流其他部门。 而光线传媒今年的这次裁员,在电影产业整体陷入颓靡阶段的时代背景下,似乎带着几分断尾求生的急切。即便是如光线传媒一般的影视行业的巨头,现在也在思考如何度过“寒冬”了。 光线传媒的“增收节支”之道 与之前的裁员风格一样,这次光线传媒在裁员10%的同时也进行招新。2016年光线传媒的裁员招新主要针对的是光线传统强项发行领域,招聘二三线城市发行人员,并且对新兴业务(如光线旗下的VR全景工作室、衍生产品电商等业务)招聘新血。 而2017年的“新血抽取”,据媒体报道,并没有特意针对某个业务,而是招聘传统的二三四线城市发行人员,常规的新媒体运营、文案、平面设计师以及目前正在扩张的电商业务等岗位。 诚然,裁员换新无疑是可以压缩成本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裁员消息走露的前几天,光线传媒光线传媒发布公告称,与关联人王洪田共同出资设立光线(霍尔果斯)现场娱乐有限公司,借此开拓实景娱乐业务,其中光线传媒认缴出资2100万元持股70%。这是继2014年光线传媒启动“中国电影世界”项目后再一次对实景娱乐业务的加码。 对于光线传媒的此举,投资分析师许杉认为,以往票房是相关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电影投资风险高,且现阶段市场竞争激烈,过于依赖票房难以稳定公司业绩,使得影视公司纷纷寻求票房以外的收入来源。 在今年电影产业处于寒冬、众影视公司都面临资金紧绷、行业洗牌的大背景下,光线传媒的裁员与加码似乎都是行业寒冬期中的求生之举,“集中度和门槛越来越高,行业项目资金筹措变困难,政策收紧使得资本难进入。”早在今年4月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就明晰了之后电影产业的局势,他显然早有考虑:实景娱乐业务是为了“增收”,裁员10%是为了“节支”。 据媒体报道,一名光线内部员工表示:“老板一直觉得底下不干事的人太多了。这次裁员不针对任何部门,全公司范围裁。其实去年除去先看网络大规模裁员,其他部门也都有裁员名额,按照上一年的绩效考核,比如参与的项目,平时表现是否积极等,实施末位淘汰。只是去年很多校招生吃亏了,刚进公司没多久没什么业绩,自然就被刷下去了。” 光线连续三年大规模裁员,谁是原罪? 而知乎上也有疑是光线传媒前员工的网友表示了关于对光线传媒裁员的看法,“在电视事业部裁撤以后,光线大面积裁员换新血,每年都校招,这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是勇敢的。虽然稍显无情,但是保持了公司的动力。可是校招的员工,大部分并不是出自电影电视专业院校,对工作流程,行业标准完全没有概念,也并没有才华,因此他们能付出的只有努力。” 但是每年招进公司的新鲜血液处境却似乎并不乐观,“光线厉害之处在于上层,而不是下层。下层不少理想僵尸,或者是准备来这镀金的贼。他们用最低的效率,最大的工作量完成了老板的决策,j2直播,当然也磨练了自己。但是,你要想通过竞争往公司上层走,几乎不可能,中层因为非常坚固。在公司待到1年以上的已经算老员工了。” 这似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光线传媒人事变动、团队更迭如此频繁的原因,公司在制度层面存在一定矛盾,而新鲜血液还未得到足够的成长时间就已经面临了内部洗牌淘汰的问题。 而在光线传媒的角度,团队裁员招聘新人更能降低公司成本。根据《投资时报》报道,报告显示,光线传媒2016年人均薪酬为58.96万元,较2015年度30.80万元上涨91.45%,位列传媒行业上市公司人均薪酬榜第二位,同时在标点财经研究院统计的3200余家上市公司员工人均薪酬榜单中名列第十五。 可以猜测,光线传媒在员工薪酬方面的成本在整个行业内并不低。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