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成本组成上,智行者物流车的成本主要由车体、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智行者自身研发的决策系统AVOS等部分构成。其中激光雷达传感器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智行者展示的低速物流车上,其使用了两种激光雷达,一处是前向的16线Velodyne激光雷达,另外在车身下部周围还安装了3个1线Sick激光雷达。这些雷达都是进口,性能稳定的同时,价格也较高。对此,张德兆表示,智行者正在接洽国内的激光雷达厂商,以期在未来降低产品成本。低速无人物流车的整体成本目前可以控制在10万元左右。 16线激光雷达 在智行者的解决方案中,其低速物流车要实现无人驾驶,需要其一,构建高精度地图,其二,在行驶时进行实时定位。其中在构图时,智行者使用一个64线激光雷达对园区进行了路网搭建。在定位时则使用的是一个放置在车辆前方的16线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本身具备精确的测距、空间定位与描述、可靠的障碍物检测等独特能力。通过高分辨率激光雷达,有助于实现复杂交通环境下自主驾驶,特别是针对交通拥堵、狭窄道路、小区和停车场等特殊场景。 在高速自动驾驶(时速高于70公里/小时)解决方案中,谷歌Waymo、百度、Lyft、Uber均用到了64线Velodyne HDL-64E激光雷达,这种64线激光雷达用于障碍物和移动车辆检测,可形成水平方向360度和垂直方向30度视域的扫描数据,目前在高速车的无人驾驶中仍然不可缺少。 但是这种多线束旋转的激光雷达依然存在弊端。成本高(64线Velodyne激光雷达售价70万)、需要手工调教、出货少(被福特和百度投资后,产能基本被二者占据,导致激光雷达供不应求),导致激光雷达成为无人驾驶传感器中较为掣肘的一环。 而低速自动驾驶对于激光雷达的要求较低,给了较少线束激光雷达量产破局的可能。同时像智行者、驭势科技这样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均将低速无人车作为初期方向,并对国内低成本的16线激光雷达有实际需求,因此,16线激光雷达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量产方向。 目前国内的激光雷达创业公司也在迎来各自的进展,在高线束方向,禾赛科技今年4月推出的40线激光雷达挑战的是Velodyne的64线解决方案。而在低线束方向,也有速腾聚创、北科天绘、镭神科技等创业公司推出16线产品。 去年5月份,北科天绘推出其16线智能车用激光雷达(R-Fans16),有效探测距离大于50m(ρ≥20%),扫描视场360°,测距误差优于5cm。去年10月份,速腾聚创推出了16线激光雷达样机,宣布掌握了相关技术,其产品包括硬件传感器和相应的点云算法——包括定位、车道线识别、路沿检测、障碍物识别和跟踪、对障碍物进行分类等。 速腾聚创COO邱纯潮告诉36氪,在10月份验证了技术后,团队曾一度陷入接下来是进行64线的研发、还是16线的量产的争论,不过在综合了市场需求、技术实现难度、生产周期等考量因素后,速腾聚创决定投入到16线的量产——64线激光雷达的产能最多为一周两台,而16线激光雷达可以做到15小时生产一台。同时在市场需求方面,国外自动驾驶公司Drive.ai所用的激光雷达方案是将4个16线激光雷达进行耦合。 邱纯潮告诉36氪,团队最终跑下来发现,即使是原本被认为可以在4个月内投入量产的16线激光雷达,也花了6个月时间(去年10月-今年4月份)才做好量产准备。其出货量在上个月达到了100台,同月公司实现了收支平衡。今年,速腾聚创计划建设100条生产线,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做出微震静解决方案MEMS,以替代旋转激光雷达。 镭神智能CEO胡小波透露,镭神智能第二代三角法16线激光雷达将于今年8月量产。其第一代TOF激光雷达采用了无线传电传信号,可靠性、寿命较长。 总结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相比干线物流,对最后一公里进行无人化改造效益更为显著,以人均每年成本10万元计算,118万一线快递员至少是一个1180亿的市场。在替代人类快递员的解决方案中,低速无人车解决方案有望比无人机(因为监管因素)更快落地。正如智能锁之于共享单车,直播,作为低速物流车车身关键零部件的激光雷达也是一个值得资本和业界投资的方向。同时,我们认为,相比高速自动驾驶,特定场景下的低速无人驾驶或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商用化破局,这是由京东、阿里、顺丰们的强物流需求决定的。 我是36氪汽车小组负责人卢姿伊,负责特斯拉、无人驾驶、新能源、车联网、出行及后市场,欢迎直接与我联系,微信:17701221940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