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的AI PM就会问,我们做这个产品什么时候是头,什么时候能够有用户量的大增长和爆发,什么时候能够有大的收入,有的人会觉得是遥遥无期。我个人认为是说这个反而它是一个正确的事情,他就应该花6到12个月去验证一个60分的事情,如果是不可行的,他就继续换一个细分的场景或者是交叉领域的蓝海的机会去验证,如果可行的话,他不需要做,它就把这个剩余的打磨工作交给传统互联网PM去做。 感性大于理性 相对于互联网时代来说,AI时代的这种感性的能力,它的稀缺度会更甚于理性,这不是理性不重要,但是感性的稀缺度更重要,就这个时候,文科生特别是文科女生有机会会比互联网时代会更大一些。从我们面试来看,面试聊天对话类的AI PM的时候70%是女生,这在互联网的时代是比较少见的。 产品经理跟程序员的协作 产品经理跟程序员的协作关系,边界会更加的模糊,就是程序员不能再等PM给你写出非常具体的需求文档,比如说我们设计一个场景,需要识别出用户五种情绪,比如说愤怒、喜悦等,那这一套情绪识别体系,不可能写出一个很好的架构的,所以需要研发去理解PM的意图,自己去设计一个实验的方式,然后再通过数据去做聚类,最终的这个模型和数值是研发去最终确定下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发跟产品互相理解,多跨一步。 利益回报两级分化 前两个月一个AI PM提给我的问题,他说这种好的AI PM他的利益回报在AI时代跟互联网相比是否比程序员更大?我认为以后的AI PM会两极分化,好的PM,它的价值和能力更接近于CEO,因为他就在处理场景里战略,找痛点初做闭环,而剩余的打磨工作它的价值需求来说相对就没有这么大了。 AI PM的稀缺程度? 那如果这样的话,AI PM跟CEO的区别又在什么地方呢?我的理解是AI PM它是垂直场景的小CEO,就是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一个事业部,他的产品主线可能就一个,但是在AI时代就变了,因为无数个细分的场景和交叉领域需要我们去验证去探索,这个时候CEO它的能力再强,它也会不熟悉,它也会无能为力,所以就需要在这个细分方向上,把这个事情给撑起来,帮它独当一面。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稀缺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的,所以往往严格来说可能行业内就几十个人,说可能就200人左右,而且问题是说手熟的人才非常少,有一年的相关AI PM行业经验的特别少,甚至一些大公司的AI部门的总监级别的人物都是刚刚从非AI的背景转型过来的。 AI PM的人才真空期还有多久? 我个人认为是6到12个月,一个中级的互联网pm或大公司的总监级别的人,去做AI聊天对话类的产品的话,至少得六个月才能去上手,而且是没有捷径的,因为即使我们把工作中的教教训经验总结出来,它只看了以为懂了,但是实际工作中一定会有无数个的常规的场景是没有看不到的,它还是会面临要去问的情况。 据我了解大公司它们现在因为很缺人,所以会去内部转岗去,有一些其他的产品的PM去转来做AI PM,所以当一年之后这些PM他们也相对成熟了,那个时候这种完全得真空期或者红利息会少一些。而真空期就意味着转型的红利期,体现在两个方面,atv直播,一个是面试的门槛低,我们在筛选简历的时只要有一点点的相关,我们会尽量的给他机会,但是入职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第二个溢价高,不管是产品还是技术,只要是AI领域的,它的溢价比互联网相对要高一些。 如何从互联网PM转型到AI PM? 我把它叫做一个转型的三部曲,就是培养兴趣,选择方向,实施转型。 现在很多朋友说AI很感兴趣,但是真正重要的是说兴奋之后,具体做到什么东西用行动来。比如书单大家可以到处去找,但是有没有去一本一本去深入看。这里我个人是比较推荐《科学的极致:漫谈人工智能》,这本书比较适合PM看的,很通俗易懂的方式,把AI里面的一些最关键的概念给提纲挈领讲一遍。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