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台的粘性,邓艳梅提到,「只有让双方通过平台确实增加了收益,才会真正有粘性。如果只是简单的需求和服务对接,atv,还是很难有粘性的,毕竟对需求方来说,这个频次是很低的,可能一年也就用一次、两次,是不会有很好的粘性的。」 目前农活帮(微信服务号和 App)的农户端用户数接近 10 万人,但是大部分用户都分散在全国,这是农活帮目前无法服务到的,集中在样板区域的一般用户有 1.3 万人左右,这些正逐渐成为农活帮服务的用户,并已经开始有人成为提供零活的供应端,但目前还只是验证阶段,还需要更多数据去支撑。 实际上,农活帮目前的作业数量的数据还是来自于项目,而不是单独的用户。现在注册的帮手端,大多数是提供服务的个人,而目前实际的订单服务大多直接来自线下大型项目。所以,一般都是直接挂在某一个服务队下面,实际作业时是附近作业队一起干的。比如:此前河南的 5 万亩小麦飞防作业,都是统一由河南的一个作业队对接,实际作业则是由河南多个小作业队完成。 「这是规模还不够大的时候必然面临的矛盾,当两个方向能够融合为一体的时候,这件事情才是真的成了。」邓艳梅谈到。 至今为止,农活帮业务范围已经扩展至 8 个省市。 商业化之路:打造样板市场,推广服务模式,赚取服务费和差价 在商业化方面,农活帮希望通过资本和自有资源来扩大样板市场的自有服务能力,通过自有可控的服务建立应用标准,然后再去推广服务模式。自有服务本身可以赚钱,推广后主要靠赚取农机和农资差价或者是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费,其实质还是差价。 邓艳梅告诉笔者:「信息类产品和功能型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做技术信息类互联网需要考虑的就是把已经能上网的人拉上网就是非常有效的用户了,但是对于功能型产品需要的是落到实际服务上,这时候就需要集中力量,有多大力量做多大事情。比如现在我还没有进行融资的情况下,一方面自己投入一定的服务能力,但是实在太有限了,更主要还是集中在样板地区整合资源,但是因为当前行业的发展还是属于前期分散型的,所以效率就不会很高,但是商业化模式是可以得到验证的。」 接下来,农活帮计划在年底前会对产品进行一次大的更新迭代,比如:会增加地图模式和智能定位,以及智能硬件数据直接回传的功能,无人机作业一次后,客户端会直接提醒本次作业亩数,并提醒确认数据等。 市场处于早期教育和培育阶段,创业者和资本开始入局 笔者观察到目前市场上撮合农活服务交易的平台还有好几家,例如:农田管家是从植保无人机服务交易平台切入的;帮农忙从农机服务 O2O 平台切入,并希望扩充到无人机植保服务;另外还有 e 田科技、蜻蜓农服等。 邓艳梅认为:「农活市场非常大,不会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至少可以有三四家大规模的平台,以及很多地方型的小而美平台,依靠自营服务可以活得很滋润。而且这一市场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即便几个平台加在一起,市场占有率也不值一提。 因此,要判断的就是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值得去做,对于非自营服务队有没有绝对的粘性等。虽然这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但还是得量力而行,因为目前整个市场还处于教育和培养阶段。如果不能实现直接的盈利,又不能沉淀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随时都可能有风险。」 农活帮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样板市场,验证可以赚钱的模式,然后找到相似的区域去放大。 「这个市场一定要根据作物和区域去尝试,一种作物验证好了,就可以向相似区域的同类作物扩展,也可以向一个区域内相似的作物扩展。」邓艳梅说。 谈到农业互联网创业的核心,邓艳梅告诉笔者,「这要看你是否能坚持得更久,而坚持更久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为行业和用户创造价值。农活帮虽然是互联网公司,但是属于农业互联网,也就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成败的关键通常还是在产业上。对于农业来说,线下的工作,尤其是在农村互联网的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线下的运营推广就变得尤为重要。」 *农活帮团队成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