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用「头戴电视」来改变你的看剧方式,嗨镜会成为你随身带的第二台电视吗? 头戴设备最好的内容载体,到底是 VR 游戏和电影,还是传统的电影电视剧?这个问题一直是行业讨论的热点,王集森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后者。 王集森是海鲸科技的 CEO,他们推出的产品「嗨镜」看起来和平常的 VR 头戴设备没有区别,但它实际上是一个专注在电影电视内容的头戴显示器,围绕的内容全是我们平时最熟悉的电影电视剧。 在 VR 设备想尽办法要将画面包围在用户身边,营造出触手可及的内容时,嗨镜反其道行之,用电影院的黄金距离,将画面拉远,放在最适合的距离,目标是让你戴着它能连续看上两三个小时的电影。 正因为这样,当 2016 年 VR 受到追捧时,嗨镜没能成为风口上的一员,开奖,而当 VR 热潮散去,嗨镜又经常被误解成 VR 设备,在这令人哭笑不得的时代变化中,他们保持着自身的方向没有动摇,当 VR 的热潮褪去后,王集森和嗨镜似乎才迎来了一个更好的时代。 不做 VR 也是一种方向 从 2015 年嗨镜一代到之后的嗨镜二代,再到今年的大画,嗨镜一直想做每个人的随身影院,所以不但有了更出色的佩戴感,内容上还同时支持在线观看和 U 盘、TF 卡播放本地资源,在同类型产品当中,它在设计更加大众化的同时也将价格进一步降低。 作为一款看起来像 VR,实际上是主打「大屏娱乐」的「头戴电视」的产品,我非常好奇的是他们最开始选择切入的角度为何会是「电视」,而这些年的行业变化究竟又对嗨镜有什么样的影响?未来人们看电影追剧的方式究竟还会怎样改变?带着这些疑问,极客公园采访了嗨镜创始人王集森,也许从他的话里,我们能找到这些答案: 极客公园:最早我们并没有选择 VR 作为发展方向,当初是怎么考虑的? 王集森:头戴设备是一个新工具,但它上面会承载什么样的内容?我们认为它不一定会是 VR。VR 内容在现在看来还有点早,从体验、内容丰富度,还有用户熟悉程度上,习惯和培养都还没有到达一个可以爆发的阶段,所以我们就把用户习以为常的一些内容放在这上面进行呈现。 可能在某个时间点,VR 会慢慢成熟,但开始的时候其实是用户习惯的迁移,怎样让大家从老的娱乐方式迁移到新工具上,如果工具和内容都是新的,是不容易建立的,如果先是看电影追剧的话,那你只是给他们换了一个工具,这样她会更容易接受,他们会更容易用这样的产品。 极客公园:我们现在产品和 VR 是兼容的,但头戴显示器和 VR 设备之间设计、参数上是有差别的,这当中要怎样平衡? 王集森:这二者是会损伤一部分的,目前损伤的是 VR 这部分。 因为 VR 和传统视频的娱乐方式不一样。VR 是动态娱乐,而传统视频是静态娱乐,你看视频或者追剧,是在那儿待着不动的,所以能长时间看下去。但是 VR 需要交互,问题在于你使用起来时间不能太长,身体会累。所以我们要做静态娱乐,要看电影追剧,要保证大家能看四五个小时,这就可能损伤到 VR 方面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光学上的处理,首先是怎样保证长时间不疲劳,成像不能离眼睛太近,要跟电影院一样能有宽荧幕,在电影院第一排坐着看也不舒服,所以我们把这个距离调远了,这样实际上对 VR 内容是有损伤的,VR 沉浸感实际上要求你离画面要近,要所有物品触手可及,这是第一个矛盾。 第二个矛盾在于 VR 需要的是一个全部包围感,画面做的很大,FOV 做很大,所以如果注重 VR 方面的内容,最后你看电影的画面看起来就是被包围,是不舒服的,那么我们就不能把画面做那么大。 极客公园:这些年大众和投资人对 VR 的态度,是不是对我们有很大影响? 王集森:肯定是有影响的。山寨产品做事的方法就是赚快钱,它就是公版公模,光学、体验上都没有精细的改进,所以用户用完之后就觉得没有兴趣再尝试第二次了。 刚开始我们做这个产品时,选的不是 VR 方向,但那时候 VR 很热,投资人和媒体看到之后,觉得我们不是 VR,会瞧不起这个产品,我们觉得挺受打击。虽然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技术实现难度比 VR 来说还要困难,但大家更多是不理解。 去年 VR 又冷掉了,很多人不了解,看到我们产品形态,又觉得我们这是 VR,是有些尴尬。但是我们自己实际上一直没有变过,从第一代「观影进化论」到现在我们一直都是这个方向。所以虽然形态上我们和 VR 眼镜很像,但光学视野、屏幕、底层处理还有上层都是不一样的。 极客公园:不谈 VR,你觉得 AR 会是好的载体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