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史翔宇 2017年,创业圈最热门的关键词,除了共享单车,就是短视频。 繁华的背后,却暗藏行业的硬伤。 平台方向巨头扎堆、格局基本定型,而内容制作公司都面临盈利变现困难、想象空间有限的窘境,这直接导致,资本的兴趣寥寥。 最新的融资数据显示,进入A轮的短视频内容公司,只有100家左右。 风口上的行业,却并未成为资本的宠儿,短视频内容领域该如何突围? 1 短视频为什么这么火? 2016年,就是短视频的爆发之年。 目前,国内的短视频创业团队大约有1.8万。一时间,短视频从蓝海,迅速沦为腥风血海,竞争极其激烈。 保守估计,仅美食类短视频公司就有数百家,日日煮、日食记、魔力美食、一人食、大胃王密子君、办公室小野…… 办公室小野,用办公室里的一切东西烹饪美食,瞬间走红 2014年,4G网络时代到来。到2016年的基本实现了4G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更新换代,随着带宽的提升和资费不断下降,短视频播放的最大障碍被清除了。 此时,硬件设施的完备,为短视频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除了土壤肥厚,视频创作的进入门槛也极大地降低了。 “内容机构一定会越来越快地小型化”。2015年,张一鸣邀请《人物》杂志副主编吴达加入今日头条时说,传统内容机构上百人团队,将被10人之内的团队替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就可以用手机就拍摄、剪辑视频,制作成本大大降低。 用户对短视频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在今日头条上,短视频的阅读量已经超越图文信息,平均使用时长是资讯类的1倍。 正因为如此,各大平台都加大了对短视频的扶持力度:秒拍、今日头条、爱奇艺、腾讯、阿里相继宣称投入累计超60亿元扶持短视频内容创作者。 硬件设施的完备、制作门槛的降低以及巨头们的扶持,瞬间让短视频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2 资本遇冷 然而,火热的背后,资本市场却并不买账。 目前短视频领域一万八千家公司中,有1000多家拿到融资,很多是身边朋友的个人天使。进入A轮以后的,只有100多家。 原因很简单:想象空间太小。 内容公司的主流变现方式是广告,通常天花板非常低。因而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也很难有大的突破。2016年底,最知名的星座IP“同道大叔”以约3亿元估值出售72.5%的股权。而在此前,由明嘉资本和红杉中国主导的A轮融资,推测估值已经达到2亿元。对于新锐投资机构明嘉资本来讲,权当是练手;但是对于外界戏称“买下了半个中国互联网”的顶级投资机构红杉中国来讲,就有点浪费精力了。 不仅如此,短视频领域还呈现出一个冰火两重天的“马太效应”。 强的更强:一条电商销售收入超5亿元,万合天宜年营收过亿元; 弱的极弱:部分短视频的现状是,靠着平台的补贴和扶持生存。 “内容创作团队不要只想着平台补贴,必须要具备自我造血能力。”今日头条高级运营总监吴达特地强调。 这就是短视频领域的残酷现状:1%的头部内容鲸吞行业90%的收入——也就是说,头部内容可能有投资价值,剩下的部分,就会沦为陪跑。 也就是说,在短视频领域,只有成为头部内容,才可能获得资本青睐。 火星文化CEO李浩劝内容创业者:假如你没有被认为是行业第一,我建议大家,想办法创造一个细分行业,让自己被定义为是第一。只有成为垂直细分领域第一,才有机会获得资源倾斜,才有资本溢价,才有可能估值过亿…… 成了头部就高枕无忧了吗?还要防止“过气”。 “内容行业一定是有周期的,而且单一内容的生命周期非常短,它(甚至)会短于游戏”。新片场CEO尹兴良如是说。 离钱近、但想象空间有限、生命周期短,这是资本市场对内容类公司的普遍看法。 3 资本化路在何方? 其实,短视频要实现资本价值,有三条路径可以突围。 第一,深挖广告价值 “新媒体的价值,远没被挖掘。”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