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用户消费动机和用户选购产品时重视程度的差异,可以构建产品矩阵,将产品分为高涉入 & 享乐型、高涉入 & 功能型、低涉入 & 享乐型、低涉入 & 功能型 4 类。 自媒体成了新的淘金蓝海,大号们争先恐后开展内容电商(据新榜 2016 年数据统计,每 7 个大号就有 1 个是内容电商),传统商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带着自家产品杀入自媒体,开始尝试内容营销。 但有时,我们会发现,即使已经竭尽全力做好内容,并获得了很好的阅读、转发和点赞数据,但购买转化率就是上不去,相反,有些阅读、点赞数据一般的内容,购买转化率却让人惊喜。 有没有想过,或许是因为你的产品,压根就不适合内容营销呢? 功能型产品 VS 享乐型产品 根据用户消费动机可以把产品分为功能型和享乐型,功能型产品主要满足用户的实用诉求,典型的功能型产品有日化用品、日常食品等;享乐型产品则会引发愉悦、调动情感、满足用户好奇等欲望,典型的享乐型产品有艺术品、文化产品、娱乐产品。 事实上,大部分产品都兼具功能属性和享乐属性,例如,一套精美的茶具,既具有泡茶的功能属性,也有作为艺术品观赏的享乐属性。 不过,商家在对产品进行定位时,会更强调产品的功能属性或享乐属性,使得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生成功能型产品或享乐型产品的印象。比如,锤子的坚果手机主打“漂亮得不像实力派”,让用户更多关注产品的享乐属性。 而华为的 Mate 9 则强调“革命性的安卓体验”,一如既往地主打华为的超强性能,让用户更多关注产品的功能属性。 一般来说,用户消费功能型产品的动机明确,有明确的购买对象、购买时间。用户不需要额外的购买理由,只需获得产品的品牌、价格、销量等基本信息,即可完成购物。这种情况下,直接去附近商超,或交易型电商上选购更为方便。 而享乐型产品的实用属性较低,atv,用户很难判断消费享乐型产品的合理性,因此,在购买享乐型产品时,消费者需要更多理由说服自己。此时,利用内容营销可以很好地激发用户购买动机,给用户更充分的购买理由,降低用户负罪感。 例如,物道用“你与美好生活的距离,差的不是钱”作为内容主题,销售一款最低价 168 元的艺术品“天使浮雕玻璃杯”,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不仅为用户购买产品找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由,并强调了“作为一款艺术品,它的价格真的很划算”,进一步激发了用户购买动机。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花 168 元购买一个玻璃杯。 高涉入产品 VS 低涉入产品 根据用户选购产品时重视程度的差异,可将产品分为低涉入与高涉入两类。 当选购涉入度较高的产品时,用户倾向于搜寻更多的产品信息,并对备选品牌进行更为详细的斟酌和评估,此时,内容营销的作用得以显现。典型的高涉入产品有母婴用品、化妆品、汽车等。 当选购涉入度较低的产品时,用户倾向于省略很多复杂的步骤,比如信息搜集和备选品牌评估而直接做出购买决策,典型的低涉入商品包括日化用品、香烟、饮料等。 可以从 2 个方面区分高涉入产品和低涉入产品: 1.用户对产品或其使用人的主观重视程度 比如,妈妈们购物时,对于宝宝的东西,自己的东西和丈夫的东西,重视程度一般是这样的: 宝宝的东西 > 自己的东西 > 丈夫的东西 由于对宝宝的重视程度较高,妈妈们在给宝宝买东西时,会有较高的认知闭合需求,不仅仅需要了解品牌、销量、价格等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产品成分、使用效果等关系宝宝安全、健康、舒适的信息。 所以,一个传统的电视广告“天然防蚊无刺激”,并不能让妈妈们真正放心购买该产品,为宝宝驱蚊。即使你再怎么强调“不含 DEET、不含人工香料”,但对于很多新手妈妈们来说,认知闭合需求仍远远没有满足,她们会疑惑 DEET 是什么?人工香料又是什么?不含这两种成分就一定安全了吗?我的宝宝才 6 个月,会不会和大一点的宝宝有差异……而这些疑惑,显然是传统营销无法满足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