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科学家很高冷,他们也有可爱的一面。 在微信公号《科学队长》上,一大批科学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给3-9岁的小朋友“授课”,上至天文、下至海洋生物,以致于参加授课的北京科技馆馆长朱进教授、厦门大学的刘敏教授等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小孩子们心中的“明星”,在厦门的街头,刘敏教授被特意去厦门旅游找她的小听众认出来了。 目前,《科学队长》已经邀请25位教授做了24档音频节目,收获了5万年轻妈妈以及她们孩子的关注。科学队长每档节目定价99元,这些听众们平均付费316元。 《科学队长》的团队已经把小孩们关心的天文、物理、动植物问题归纳为了5000多个知识点的科学知识图谱,并分为100档,每档52期。他们的计划是,在明年年底之前把这100档图谱全部做成节目上线。 《科学队长》背后有一批注重严肃科普的专业人士。2015年9月,纪中展联合饶毅、鲁白、谢宇三位教授创立微信公号《知识分子》。2016年9月,这个团队将商业化的方向瞄准科学教育,推出了新平台《科学队长》。目前,公司已先后获得来自真格基金的300万元种子轮投资(2015年)、衡庐基金的800万元天使轮投资(2016年)和来自宝宝树、好未来以及前两轮股东追加的A轮融资。 目前,《知识分子》和《科学队长》的团队规模接近30人。与大多数内容公司不同,这个团队的编辑在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有不少教育同行难以企及的专业背景。 音频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网上有很多科普内容,但都不是原创,只是把过去的科普资料搬到了网上,质量也不一定有保障。”知识分子&科学队长CEO纪中展告诉PingWest品玩。 “科学队长”重新定义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科普”,并将之定义为“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并且需要有成体系的课程设置和科学家系统参与。 从“教育家做科普”到“科学家做教育”,相当于创建了教育领域一个新的品类和模式。 目前,“科学队长”的每门语音课都是按周更新,每次课程十分钟,52期恰好用一年更新完。在内容上,他们选择与每个学科的顶尖科学家合作,以保证质量和专业性。 开始,“科学队长”采用专业的主持人录制音频,但产品上线几个月之后,直接改为教授录音。虽然教授们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声音也远不如专业主持人“动听”,但在纪中展看来,科学家的身份会和用户产生一种情感链接。“这是很多小朋友第一次听科学家讲课,科学家的鼓励对小朋友是特别好的激励。” “科学队长”已经成为众多小朋友生活的一部分。纪中展表示,小朋友最喜欢在上学的路上和临睡前听科学队长的节目。 如何说服科学家来做科学教育? 内容付费的课程已经很多,但面向儿童的科学教育内容却很少,因为找到合适的人来讲太难了。 “我们也不是内容付费”。纪中展表示。无论是现在科学队长推出的音频课程,还是即将在7月推出的科学家直播的科学课,都是有体系的科学教育,这不是目前移动互联网风口意义上的“知识付费”,“我们的属性是教育,科学教育”。 “科学队长”已经与70多位科学家签约,他们是如何说服科学家来从事科学教育的呢?这要从另一个内容项目《知识分子》说起。 微信公号《知识分子》则定位于严肃的科学内容,着重报道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以及前沿发现,从专业的角度探讨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冬虫夏草、魏则西事件等,有三十多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10w+。 这样的内容让《知识分子》收获了70万读者,他们大多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从业人员以及科学、科技领域的发烧友。严肃专业、不炒作的《知识分子》在科学家、教授群体中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知识分子》上线一年多都没进行商业化,纪中展的逻辑是,作为媒体的《知识分子》不会商业化,以《知识分子》积累的科学家资源以“科学队长”为出口,进行商业化。 纪中展表示,科学家们愿意做科学教育,只是过去没有好的方式。《知识分子》恪守媒体的本分,在科学家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所以他们信任《知识分子》,也愿意与科学队长合作。 “《知识分子》给科学队长提供品牌背书。” 流量和内容哪一个更重要? “科学队长”只存在于微信公号以及喜马拉雅,上线一年都还没大规模推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