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挺进了美国本土。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亚马逊前资深主任科学家(Senior Principal Scientist)任小枫已经加盟阿里巴巴,担任技术核心部门IDST的首席科学家和副院长。 从 2003 年开始,任小枫任职于亚马逊无人零售店 Amazon Go 部门,领导计算机视觉算法团队,而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正是 Amazon Go 无人商店的基础。 图丨任小枫 此外,在去年七月份先于任小枫加盟阿里巴巴的美国IEEE Fellow华先胜也进入到了IDST团队,主要负责带领阿里云的视觉计算(Visual Computing) 团队在视频图像分析、图像识别和搜索等领域的技术开发。 图丨华先胜 近几年,技术革命早已演变成媒体口中的陈词滥调,更是真真切切地刺激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遥望太平洋彼岸的硅谷,技术焦虑症正在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等BAT大佬的心头持续发酵。 早在 2014 年,阿里巴巴就先知先觉地成立了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 Technologies)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j2直播,声称“要做阿里其他部门不愿做也做不了的事情”——推动所谓的大数据生态建设。为此,他们还请来了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及统计系终身教授漆远,以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金榕。 图丨IDST 2015 年,IDST 被拆分成立三部分:漆远加入蚂蚁金服;金榕加入了淘宝和天猫的搜索部门; 语音团队留在了阿里云。IDST这个名称仍然保留,只是从直系机构,变成阿里云旗下的一个部门。 后来,这些从 IDST 拆分出来的团队在各部门中大放异彩。在语音识别、机器学习、和数据算法这些领域不断突破,才让这个原来的智库回到了公众的视野。 前不久,阿里巴巴提出的“NASA”计划也是这一思路的延续。马云曾表示:“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图丨阿里巴巴“NASA”计划 事到如今,我们发现似乎阿里巴巴正在亦步亦趋地模仿亚马逊,却总不得其精髓。所以,话说回来,为什么是亚马逊? 这个问题不难答。作为硅谷公司技术基因最薄弱的一员,亚马逊的本质和阿里巴巴相似,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电商。而前者却能逐渐走出这个俗气的套路,成为硅谷云计算、物联网和语音交互的巨头——阿里巴巴跟随亚马逊模式理所当然。 j2直播,阿里巴巴未" src="http://www.wzatv.cc/atv/uploads/allimg/170627/1535353M4_0.jpg" > 图丨亚马逊的线下商店业务Amazon Go 从这次挖来的人选来看,任小枫本身就来自亚马逊,他所供职的 Amazon Go 更是该公司在技术与应用上结合的最佳案例之一——顾客通过 App 扫码进店后,在店内随意选取商品,在离店后亚马逊自动扣款,支付全程也不需要手机的参与,彻底告别了传统收银结帐步骤。 图丨Amazon Go口号“No lines. No checkout." 归根结底,阿里终究吸取了IDST的教训,技术与商业相结合成为了本次人才狩猎的重点。除了任小枫,来自微软的华先胜也属于这样的人才——他从北大数学系博士毕业以后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在之后九年半的时间一直从事图像和视频的分析工作。 图丨漆远 正如金榕曾经表示:“亚马逊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司,从一个电商公司变成了一个技术公司…….它是在做一件产品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在做技术,产品就要关系到用户体验,不是简简单单说搜索的准确度高。但凡想要技术有大的影响力,你永远都绕不开这个命题:怎样在一个商业的环境下影响用户全方位的体验。” 图丨亚马逊在云计算市场上的份额远超其他科技巨头 也许,任小枫、华先胜确实是阿里想要的人才,但阿里骨子里基因的改变无疑还需要时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