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亚马逊在这块如此执着的原因:他们在十年前就推出了生鲜服务 AmazonFresh,但这个项目一直在吞噬资金,也有诸如便利店、到店提货等种种尝试的传闻。显然,亚马逊对此无解。 亚马逊的战术 了解为什么卖食品生鲜是一个挑战,要看清楚它们与卖书的区别: 在网上卖书,品类越多,相对实体书店的优势就越强;相比之下,一家食品生鲜店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品类(一个典型的食品生鲜店有 3-5 万个 SKU); 当你订购一本书,你明确知道你将获得什么:在亚马逊买一本书和在当地书店买是一样的;但食品生鲜的质量每家店都不同,在易腐品类上,个体间也会有差异; 书可以被无限期存储在集中仓库中,易腐食品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储存,并在运输过程中质量下降。 Mackey 肯定明白,这意味着亚马逊 AmazonFresh 要比实体生鲜店付出更多成本:为了获得竞争力,亚马逊需要储存许多易腐食物。一旦 AmazonFresh 的运营规模出现失误,大量的易腐食品就付之东流。而且,鉴于食品生鲜经营一直以来的本地化特征,运营不需要在整个国家的层面上实现,而是城市化。 食品生鲜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需要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那就要说到这个大手笔的协议了,亚马逊用他们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个一流客户(first-and-best custome) 我在从前的文章中解释过这家公司的不同业务在概念层面的相似性(比如 AWS 和 Prime),而且这些概念植根于亚马逊本身的结构。最好的例子是 AWS,它「基元(primitives)」化了服务器功能,为开发者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 「基元」模型模块化了亚马逊的基础架构,有效地将原始数据中心组件转变为存储,计算,数据库等,不仅亚马逊的内部团队可以使用,外部开发者也可以: 中间的 AWS 层有几个关键特征: AWS 有很高的固有成本,但是可以从规模经济中大大受益; 构建 AWS 的成本是合理的,因为第一个一流客户是拥有电子商务生意的亚马逊自己; AWS 的「基元」化意味着它可以独立卖给亚马逊以外的开发者,提高规模效益,从而挖深了 AWS 的护城河。 最后一点是双赢的:开发者在前期能以零投资获得企业级计算资源;亚马逊也可以由此获得更多客户、扩大规模。 Amazon.com 的框架和 AWS 非常相似: Prime 是优良的用户体验、低价和多选的集合体,也着眼于规模效应。这导致了如下的商业结构: Prime 和 AWS 的相似之处在于: 电子商务分销具有很高的固定成本,但受益于规模经济; 建立亚马逊履约中心(fulfillment centers)的成本是合理的,因为第一个一流客户是拥有电商业务的亚马逊自己; 最后一点可能看起来很奇怪,但实际上亚马逊 40%的销售额来自于第三方商家,他们大多在使用亚马逊履约服务,这意味着他们的商品存储在亚马逊的履约中心,并被 Prime 覆盖。这扩大了履约中心的规模效应,增加了 Prime 的价值,还加深了亚马逊的护城河。 正如我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的,这家公司在物流建设上也遵循相似的大纲:亚马逊正在建立一个自己的物流网络,然后自己成为它第一个一流客户。长远来看,物流服务显然会成为一个平台。 但在食品生鲜领域,亚马逊没有第一个一流客户。加上食品生鲜的行业壁垒,AmazonFresh 注定是无法做大的。 全食超市:是客户,不是零售商 这是理解全食收购案的关键:在外界看来,亚马逊似乎正在购买一家零售商。但事实是,亚马逊正在购买一个客户——第一个一流客户将立即扩大食品生鲜方面的规模。 今天,进入全食的所有物流都是为了存储实体货架,目的是整合运作。我期望亚马逊在未来几年做的事情是,将整个食品供应链转变为一种基元化的服务结构:肉类、水果、蔬菜、烘焙食品、非易腐食品(我相信全食强大的品牌信誉对亚马逊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这笔巨大投资的理由就是一个有保证的客户:全食超市。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