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P 集团在中国做了《最具价值品牌100》的研究,成功的品牌,40% 是超高价定位,24% 是高价定位,失败的品牌当中,高价和超高价只占 5%-9%。我们可以看到,是谁在这个社会推动消费增长?“三高”人群在增加消费,他们重视创新和交流。 一个品牌如何代表下一代,代表未来的趋势?他们愿意为品牌、品质付出溢价,他们更接受以用户为中心。今天在中国,广义上有 2.25 亿中产阶级,到 2020 年中国可能会有 5 亿中产阶级。10-50 万,我认为这称之为中国主力中产阶级。 而今天中产阶级到底爱什么,怕什么,缺什么呢?爱美、爱玩、爱健康,怕死、怕老、怕孤寂,缺爱、缺心情、缺刺激。这要求我们整个新商业,新生活性服务业如何切入到今天消费升级浪潮当中。 在今天的中产阶级当中,跑步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购物是一种情绪发泄,电影是一场情感修复,旅行是一个心灵补偿。 所有低价的东西,被品质、品牌,满足感的东西打败,刚需的东西变成品味,逼格和标签化的东西,实用主义的东西被情绪、氛围、场景的东西打败。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所有必要的东西被想要的,潮流的,商品不仅是提供功能的,而是抚慰心灵的。 我们看到这两亿的中产阶级当中,他们成了意见领袖和口碑冠军,他们定义品牌,引领市场消费。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国最核心的篮球定义品牌的人是消费市场的风向标人群,一线城市中收入 1 万元以上,二线城市中收入 5000 元以上的 20-45 岁的人群。 四 拥抱变化,赌对不变 关于中国媒体环境的改变,在这当中有两句话非常重要,第一,中国的主流人群逐渐疏离电视,第二,互联网资讯非常多,但是互联网上消费者是来看内容,很少看广告。大家可以看到,互 联网收视时间全面超过了传统媒体的收视总和。我们也看到很多的收视率还可以的电视,他们在中心城市和一些边远城市的分布比例是不均衡的。 主流城市比例越来越低,主流城市,主流人群和电视接触频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他们主要接触什么?主要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在接触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过程当中,消费者是有选择的,他主要是在消费内容,而不是广告。 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上,我认为做内容、做公关、做话题创造可以被传播的内容变得如此之重要,是因为网络视频取代电视已经成为了不可遏制的趋势。在这个趋势当中,网络视频的投放方法也在发生改变。 原来网络视频是以广告为收入主体的,而今天我们看到去年 7500 万用户买了 20 块钱的 VIP 会员,今年会有 2 亿主流人群买了 20 块钱的 VIP 会员,买了会员之后就没有贴片广告了,这样的情况下,我建议网络视频的投放要更加植入化,内容化,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广告市场的变化,直播,中国广告市场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消费市场面临着很大挑战。2015 年中国广告市场跌了 2.9%,2016 年跌了 0.6%,2017 年一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大概跌了 3%-6%。2015 年,大量的媒体都处于下降趋势,除了电梯媒体、影院媒体、互联网在持续增长。 2016年依然如此,影院媒体、电梯媒体和互联网在持续增长。所以在整个媒体当中也呈现了两极分化。 我认为在过去这几年当中,互联网的崛起和成长轨迹是非常清晰的,反过来我觉得分众在过去几年当中变成了每年 100 多亿元广告营收的公司,很重要的是做了一个反主流方向的动作。现在 都在讨论线上和线下,线上资讯模式的剧变让互联网成为了主导,而在线下,我认为消费者的生活空间,生活轨迹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我们十几年前在上海长宁创业,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看到了所有地方都在造楼。所以我认为过去十几年间,中国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当中最基础的设施是电梯。所以电梯天然成为了一个主流城市线下流量的主要入口。 电梯意味着什么?我认为,电梯意味着主流人群,好的公寓楼、写字楼都是主流人群,那是他们没有选择的必经之路,这其中意味着高频到达。他一天要进四次电梯,意味着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形成了强制性的收视。 移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巨变就是随时随地可以取得任何信息,所有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困扰在于信息量过窄,选择太多。 其实从 10 年前到今天,信息量得以 10 倍扩大,但是人的记忆力没有有效提高,可能记得住的还是那些东西,甚至比以前更记不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